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厲王死後,召公把太子靜奉為天子即周宣王。周宣王對所處的內部交患的動盪局面,採取了一些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得到經濟短暫興旺的景象。首先周宣王在政治上表明不搞壟斷,有事與大臣共同商議,《毛公鼎》上記有:“自己發出的政令要有毛公的簽字才有效。”他申令各級官吏不要欺壓百姓,不可貪財,不準酗酒,以扭轉官府中腐敗的作風。
其次,在經濟上,取消了厲王時期的專利政策(即一切土地、山林、荷塘為王室所有),放寬了山林川澤的控制,周宣王還宣佈“不藉千畝”,廢除藉田典禮。這是在周王室的區域內廢除奴隸制和藉田制,這樣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還緩和了厲王時形成的緊張的階級關係。藉田制是讓奴隸耕種王室和奴隸主貴族的土地。西周以來,周天子和各級奴隸主貴族控制着大面積的良田沃土,這些土地稱為公田。
由於當時生產技術低下,耕作公田時需要成千上萬的奴隸,進行大規模的集體耕種。奴隸們沒有自由,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田間勞作還要受到“田畯”的鞭打和監督。田地裏收穫的所有果實,全部要歸奴隸主貴族所有。奴隸們也有一小塊自己的耕地,這塊土地上的所有東西才是奴隸賴以生存的。但是奴隸們只能“公事畢”、然後“治私事”。先把奴隸主貴族的土地收種完畢,才能管理自己私田的事。
廢除藉田制,是把貴族、王室的公田分給奴隸們讓他們去耕種,然後王室收取成果。這是奴隸主貴族受到壓力下被迫採取的一項措施。隨着藉田的廢除,藉田典禮也顯得可有可無了。奴隸集體耕種公田,所產全部物產是周王室和貴族經濟的主要來源,所以他們對藉田很重視,每年春耕時節,周天子便舉行藉田典禮,就是天子在田地上親自動手挖一剷土,然後百官們跟着挖,最後讓奴隸們耕作。
西周時“天子親藉千畝”的典禮雖然是擺擺樣子,但實際上給大批率領、監督奴隸耕作的百官們,起到了示範和鼓動的作用,使那些“田畯”更忠於職守了。宣王“不藉千畝”的措施,也使一部分國有土地上的奴隸轉化為“隸農”,他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原沒有人格的奴隸,具有了半獨立的人格,成為“隸農”,同時,把厲王時遭到嚴重摧殘的農業生產逐漸有所恢復。
宣王憑藉暫時得到恢復的國力,開始了對外的征戰,北伐儼狁、西戎,南征荊蠻、淮夷,使宣王時局得到“中興”。自西周中葉,少數民族就時有犯周的行動,為了解除這些少數民族的威脅,轉移國內視線,周宣王先後發動了對西北儼狁、東方徐戎、同宣王二年(前826年),宣王開始對南方的荊蠻和東南的淮夷發南方楚和西方戎人的征伐。動了戰爭。他曾命令方叔帶兵攻打荊蠻,命令召虎率師攻伐淮夷,命令尹吉甫征討徐戎。
直到公元前810年,歷經十六年的苦戰,才把這些部落征服,這樣,周王朝的版圖又擴大了。周宣王把新徵伐的土地賞賜給召虎、申伯、仲山甫等功臣(這在《詩經》裏有記載。《詩經·江漢》裏:召虎被封江、漢一帶;《詩經·崧高》裏:申伯被加封,《詩經·民》裏:仲山甫被封往東方)。宣王時的征戰,“復先王之境土”,從少數民族手中收復了周朝中期以後因國力衰弱而失去的國土,並且還恢復了邊疆少數民族與周王朝的關係。
這與周恭王以來那日漸冷落的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後人稱周宣王的這一勝利為“宣王中興”。宣王晚年,不斷的對外戰爭,使國力損耗很大,“西六師”、成周八師都遭襲擊,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宣王征伐條戎、奔戎,遭到慘敗。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征伐西戎時不得不把“南國之師調來作戰。但這一仗宣王再次遭敗北,“南國之師”被戎人徹底消滅了。
財力和人力的嚴重睏乏,使得宣王想到了利用各級貴族手下沒有被國家控制的“隸農”,讓貴族們按照實際的人數帶領他們從事戰爭和各種勞役。這便是歷史上所説的“料民幹太厚”。所謂“料民”就是統計人口。在實行這政策前,王室中就設有“司民”,掌握天下人口數字,國家對應服兵役和各種徭役的人數也是清楚的。但由於奴隸是沒有姓氏的,沒有資格列入統計之內,因此,貴族們就利用奴隸們的剩餘勞動為自已開闢私田,想方設法向王室隱瞞人口的實際數字。
實行“料民”就引起了王室與貴族間的矛盾,當然遭到貴族們的反對。有一個名叫仲山甫的大臣,曾對宣王説,老百姓的人口數目是不能統計的,統計的確切數字會暴露周王朝人口減少、兵源松竭的弱點,這樣,各諸侯國就會偏離王室,會有妨對國家的治理。但周宣王不顧貴族們的反對,堅持“料民”,反而使周王朝所能控制的人口數目有所增加,兵源問題也得到暫時的補充。
但是,由於西周奴隸制王朝已不是一朝一王所能挽救的,宣王的“中興”只是延緩社會崩潰。宣王死後,到了他的兒子幽王時,西周王朝終於在天災、人禍和外族入侵中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