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年的南昌起義,開啓了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序幕,革命之火逐漸從全國蔓延,所到之處,農民無不歡天喜地,有了紅軍的領導,開展農民運動,貧困的農民不再受壓榨,翻身做了主人,為了保衞勝利成果,大家踴躍參軍,其中很多都是十幾歲的少年。
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撐起革命旗幟,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戰鬥,大都將生命遺留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也有經過戰火的洗禮,成為指戰一方的將領,最終迎來新中國的建立,成為令人致敬的開國功臣,今天講述的便是其中的一位,開國中將邱會作。參加紅軍
1914年,邱會作生於江西興國縣的上密村,這是位於羣山峻嶺中的一個小山村,雖然地處偏僻,卻也曾是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時期,這個小山村有一百多位年輕人蔘加了紅軍,大都犧牲在革命道路中,包括邱會作的哥哥邱會佳,活到建國後的也都成了高級將領,而邱會作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1929年,15歲的邱會作參加了紅軍,雖然年齡不大,身材又瘦小,但是腦瓜好,口才也不錯,上級看這孩子不錯,就把他調到宣傳隊,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邱會作竟成了宣傳隊最好的宣傳能手,因在一次突圍戰的經常表現,年僅17歲的邱會作就當上了宣傳隊長。優秀的後勤幹部
不過他這個宣傳隊長當得時間並不長,很快被送進紅軍大學學習,幾個月後畢業的邱會作成為總供給部的機要統計員。邱會作參軍前沒有上過學,但參加紅軍後經過組織的培養,將他的潛能挖掘出來,先是成為宣傳隊長,如今又成為總供給部最為出色的後勤幹部。
邱會作每天經手大量錢物,但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不沾公家的便宜,相反的比一般人還節省,處處想着部隊。他在當糧秣處處長時,曾將自己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鹽巴,送到衞生部充作公用。
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他一直擔任後勤工作,讓人忽略了他出色的軍事才能,抗戰勝利後,邱會作來到東北,後來當上了第八縱隊副政委,終於有了領兵打仗的機會,從東北戰場開始,此後轉戰華北、華中、華南等地,打了不少硬仗、惡仗和漂亮仗,建國後升為第15兵團副政委,1955年授中將銜。唯一一次回家探親
自從15歲離家後,一直沒有回到家鄉,只有1962年回去一次,這也是唯一的一次,因為工作時間緊張,將軍也沒有待多長時間,只是和鄉鄰聊了聊家常,喝了碗家鄉水,當晚因村裏實在沒有住處,他住在縣招待所,第二天一早就走了,雖然將軍逗留的時間很短,但村裏人印象很深,幾十年後村裏的老人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1981年,邱會作保外就醫安置在西安生活,到了90年代生活好了很多,他也想回家看一看,但想到這些年沒有為家鄉做什麼貢獻,村裏還曾因為自己惹了很多麻煩,愧對鄉親的他一直沒有回去,這個心願在他心裏藏了幾十年,2002年7月18日,將軍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將軍臨終前囑託兒女,在他去世後,將遺骨葬於養育他15年的家鄉。
當時在將軍的追悼會上,有1300多人蔘加了遺體告別儀式,黃永勝、李作鵬和吳法憲等幾位將軍的後人也都參加了,此外還有不少將軍當年的戰友、部下或者他們的後人,他們都從全國各地趕來。
將軍遺骨最初葬於八寶山公墓,但為了達成將軍人生遺願,在將軍去世六年後,其後人帶着父親遺骨來到興國縣的高興鎮,在上密村村邊的一個山崗上,為將軍建設了墓地,將軍英魂終於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