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的目標總是無法完成?掌握“奇蹟提問”,幫娃邁出第一步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經典

父母都喜歡為孩子制定各種目標,比如期末考試成績比之前有所提高,比如體重要比之前有所下降,又或者是堅持每週幾次的運動,一年之內考取舞蹈幾級的證書……

可是這邊父母樂此不疲的制定目標,那邊孩子卻年復一年的無法完成,為什麼實現目標如此難?

很顯然,如果想要實現目標,意味着孩子必須做出改變,而這些改變會讓孩子走出現在所處的舒適區,因為他們只有足夠努力足夠用功足夠堅持才能夠完成這些目標。

但實際上改變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很難,尤其是這些還未成年的孩子。

為什麼改變很難?

心理學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理性的,一個是感性的。

心理學家繳納森·海特把我們的情感比喻為一頭大象,把理智比喻為騎象人。當我們想要改變,開始行動時,大象往往會佔據優勢,阻止我們改變。

所以即便醫生告訴一位患者,如果他繼續抽煙,那麼肺部很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傷害,甚至有可能導致惡性疾病的出現。

當時這位患者一定是嚇得不輕,立即表示自己會戒煙,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但是很快他就會忘記,因為抽煙帶給他的快感是即時的當下的,是他現在切實能夠感受到的。

這就使得即便他知道吸煙對身體不好,但是戒煙給他帶來的痛感是即時的。

而且戒煙後對他身體的好處卻未必能夠在短期內體現出來。所以才會導致人們更容易沉迷於眼下的享受,而不願意接受長期計劃帶來的改變。

想要改變這種狀態,奇蹟提問能夠幫我們邁出第一步

奇蹟提問就是假設目標已經實現,從目標出發進行逆向推演,從而引導人們完成當前能夠控制的事情。

因為奇蹟提問能夠繞開大象的防禦機制,所以能夠讓大家感到快樂,讓大象有了動力之後,自然也就會思考應該怎麼做。

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儘可能的詳細,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可接受的目標。

這樣當孩子能夠看到未來出現越來越多的可能性時,自然也就會更有動力,從而願意付出行動去改變。

當然奇蹟提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慢慢的改變,對奇蹟提問的回答一般有三類,與具體事務相關的,與社會相關的以及與情緒情感有關的。

比如一個原本寫作基礎不錯的孩子參加了頭條寫作訓練營,因為是1對1的名師輔導,所以孩子很感興趣,而且也很有信心。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寫作能力,從而賺回一千元的學費。

但是一直到訓練營快結束的時候,孩子依然沒有實現他的計劃,這時孩子的心情可想而知。不過孩子很快的調整,利用奇蹟提問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假如奇蹟出現,目標實現,自己會怎樣?孩子的內心答案是按照現在自己的狀態,這簡直不可能。

於是有了第2個問題,沒有關係,可以想想嗎?孩子告訴自己,實現了目標當然開心,不實現也沒有關係,畢竟寫作是日積月累的過程。

最後一個問題,當你實現的目標時,回頭看看邁出的第一步是什麼?調整心態,順其自然,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

很顯然,孩子終於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不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實現目標,而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寫稿,改稿等,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值,反而會有大的收穫。

如何正確的使用奇蹟提問?

假設奇蹟已經發生

這意味着孩子已經獲得成功,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後面的提問才能夠順利進行。

實現目標後別人怎麼看?

相信大家對孩子的看法都會改觀,變得越來越好,至少認為孩子是一個努力的人,上進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有責任感,值得信任的人。

改變後,自己怎麼看?

不會像以前那樣總是感到焦慮,因為自己有所改變,所以對自己會更有信心。這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讓孩子獲得更大的進步。

如何處理日常中的其他事?

既然自己能夠改變目標有所實現,那麼就説明自己是優秀的,所以不管生活中出現什麼問題,自己都會勇於面對,盡最大的能力積極的實現目標。

第1件會做的事情是什麼?

學會把近期要做的事進行簡單的分類,知道輕重緩急,主次順序,把那些重要的比較緊迫的事情放在第1位,拒絕一些無價值的事情。

如何完成計劃?

把最終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對自己而言都是一個動力,相信只要堅持,一定能夠獲得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