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非張居正莫屬,就是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張居正在政治家的地位中也是數一數二。
張居正以早慧出名,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而且,本來13歲就要中舉人的,主考官害怕他太順利了傲嬌就故意壓了幾年。
張居正後來在政壇上那麼出眾,得益於徐階的指導頗多。正如張居正是萬曆帝的老師,徐階則是張居正的老師。徐階其時在內閣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物,而那時的內閣首輔則是嚴嵩,嚴嵩的首輔位置又是他和夏言反覆爭鬥得來的。這些內閣的權力之爭,估計徐階沒少張居正耳提面命。
張居正後來在和高拱的權力之爭中,也展示了他不俗的政治手腕。那時,神宗萬曆皇帝初登大位,張居正聯合馮保,在太后面前屢次打高拱的報告,最後,高拱被罷官,從此張居正成為政壇上獨一無二的人。
隆慶皇帝死時,萬曆帝只有10歲。萬曆帝的母親李太后對張居正十分信任,請他當萬曆皇帝的授業老師。此後的十多年,明朝的政局就在李太后、張居正、馮保的左右之下。李太后對張居正基本持完全信任的態度,馮保則是張居正的政治盟友。
這樣的局面最終使張居正的改革得以順利實行,而不至於像宋朝王安石的改革那樣,在眾人的反對聲中匆匆收場。
張居正最值得驕傲的,就是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他評價明朝後期的弊端為:“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張居正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改革。
明朝皇室有一個很大特權就是封地無數,皇子皇孫不勞動而白吃白食,所得的薪水比官員高許多倍。而明皇室的造人能力又強得離譜,到萬曆帝時,宗室已經差不多有十多萬人。皇室的開支,成為國家的重要負擔。
那個時候,明朝已經建立了近兩百年,承平已久,官吏大多是和稀泥的主,沒幾個認真做事的。而朱元璋給明朝官員定的薪水標準實在太低,他們也沒什麼激情去做事,結果就造成吏治一塌糊塗。
偏偏這些年,北方的蒙古不斷尋釁,邊防支出不斷擴大。朝廷為加強國防不得不增加税收,於是各地造反的老百姓已經開始層出不窮。
可以説,這時的明朝已經現出了亡國跡象。
但張居正的改革卻讓大明又延續了將近100年,主要就是在於他打出了一系列改革的重拳。
在吏治上,張居正搞考成法,對官員嚴加考核,實行問責制。讓那些和稀泥的官員很難混下去,吏治為之一新。
在國防上,張居正起用戚繼光守薊門以安北方。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名將,他在薊門修長城,整頓軍務,邊防軍軍容頓時不同。張居正還起用了李成梁,這是明朝後期一位重要的邊防將領,雖然他後來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爺爺、父親,使明清正式成為敵國,但李成梁個人的軍事才能卻不容抹煞。張居正又對韃靼俺答汗大搞懷柔政策,使韃靼表面上歸順明朝,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
而張居正最出名的改革卻是一條鞭法。明朝後期的危機根源,可以説就是財政的危機。因為朝廷無法生財,各個地方都是捉襟見肘。官員貪腐、邊防緊張,於是更加惡性循環。
張居正首先命各地官員對全國土地進行了統一丈量,這就查出了很大一部分沒上報的土地,擴大了税收來源。然後,他實行攤丁入畝,將賦役和徭役合併,取消了人頭税,專征土地税。而且,取消了以前的繳實務的做法,而改為折算銀價,從而降低了收税成本。
一條鞭法實行後,明朝財政收入大大提升。可以説,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而依然能維持政府運轉,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相守張居正的改革紅利。
不過,萬曆帝可不這樣想。李太后雖然覺得請了張居正教他是對他好,但張居正的疾言厲色多半也讓他心裏發怵。後來慢慢長大,估計多半有太監在他面前打小報告,説朝中只知有張居正而不知有皇上,這可能也讓萬曆帝覺得不爽。張居正以為他一心為國家,萬曆帝卻覺得他侵佔了自己的皇權。
所以,張居正一死,萬曆帝就展開了對他的清算。張居正才死,他生前提拔的官員潘晟被言官彈劾,萬曆帝首肯。於是言官得寸進尺彈劾張居正,萬曆帝就下令抄張居正的家,剝奪了他一切的待遇和榮譽。抄家的官員還沒到張居正老家,湖北的地方官就封禁了張家的大門,張家人不敢出來,10餘人活活餓死。大兒子張敬修自殺,二兒子張嗣修跳井(被救出)。
作為張居正一手教出來的學生,萬曆帝如此對待張居正實在是有違倫理。再從張居正對明朝做出的貢獻論,他受到如此待遇就更加冤枉。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開始親政,可是他又無心政治,躲在深宮幾乎不上朝,官員有缺他也不補,明朝政局也就日趨敗壞,墮入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