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有的古裝電視劇中,當行刑人要斬首犯人的時候。突然聽到,“刀下留人”這四個字之後,行刑人往往就停住了。就好像“刀下留人”,四個字充滿着魔力一樣。那麼為什麼當行刑人聽到這四個字,就停住呢?看看這幾個字就明白了,讓誰也不敢下刀。
在清朝的時候,斬首示眾,一般情況下都在菜市口。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菜市口人員眾多。犯人被斬首,可以做個典範,引以為戒。我們看電視劇,水滸傳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情節,一位梁山好漢被推到了斬首台,正要斬首的時候,突然間一聲“刀下留人”,行刑人就停住了,然後梁山好漢被救走了。
可見,這“刀下留人”有時候還耽誤事兒。其實,這是,古代法律當中的一部分的體現。古代被斬首的人還可以複審,像古代被推上斬首台的人,斬首,之前被赦免的大有人在。行刑人之所以聽到“刀下留人”就停住,就是怕誤殺被赦免的人。
宋朝,更是對這項法律進行了完善。有幾個字充分表現了這一點,這幾個字叫做:死囚臨死叫冤者,可在陳奏。人命大於天,即使在封建社會中,也是受到重視的。但是很多電視劇在演繹的時候,聽到“刀下留人”時,不是犯人被赦免,就是有人來救犯人。但是,來的人若是救犯人的,往往就會殺掉行刑人,這對於行刑人來説很不公平。
行刑人招誰惹誰了?他端着碗飯,掙這份兒錢,端這份職,是不應該被殺的。而作為行刑人,一旦聽到“刀下留人”,他沒有停住,萬一失手把犯人給砍了,那麼他還是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是這種刀下留人的喊冤陳奏,也不是無限制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的朝代允許三次,有的朝代允許五次。這樣其實挺合理的,因為人命大於天,人最珍貴的就是生命,因為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復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