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成績是否該限制比例?美國高校這樣做
作者 |郭英劍
在西方高校中,存在一個被稱為分數膨脹(grade inflation)的概念。該概念主要指教師評分時標準放寬,給予了學生比應得的分數更高的分數,從而拉高了學生各門功課總成績的平均分數或績點(GPA)。
在如何對待分數膨脹的問題上,很多高校都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站在反對分數膨脹的立場,限制A類分數的比例。但十年後的2014年,該校意識到設限具有負面影響,對此予以更改。
6年過去了,《普林斯頓日報》於今年發表了一篇分析報告,談到了多年來的變化。
那麼,經過這16年的反覆實驗,當今學生的分數有何變化?該如何看待分數膨脹?要不要抑制分數膨脹現象?該經驗對中國高校有何啓示?
何為分數膨脹
在東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中,分數膨脹與教育的關係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曾有不同學者對此進行過兩項研究。
其中一項對134所大學進行的調查顯示,從1965年到1973年,受調查大學學生的分數普遍提高了0.404分;而另一項對180所大學的研究也顯示,從1960年到1974年,這些大學學生平均績點提高了0.432。這兩項研究都表明了分數在不斷膨脹之中。
有美國學者曾表示,分數膨脹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也有研究也表明,隨着時間的推移,分數膨脹慢慢從一個局部現象擴展到了全國範圍,而且不同學校和不同院系之間存在差異。
據統計,相對而言,一般工科學校學生的平均成績較其他學校學生會低0.15分,公立大學的分數則又稍高一些。在各學科中,理科系的平均成績比人文學科低0.4分,比社會科學低0.2分。這些學科之間的差異至少已經有40年的歷史,也有學者將其追溯到70年或更久以前。
據2003年的一份美國高校評分實踐的評估報告顯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的分數若以4.0為標準,那麼,上升的速度為每10年0.15。這項研究包括80多所院校,涉及100多萬名學生。
分數何以膨脹
簡單來看,出現分數膨脹的原因並不複雜,要麼是教師主觀對評分尺度把握較寬乃至不嚴、不準,要麼是有些教師為取悦學生而對分數放水。但若深究下去,會發現事情絕非那麼簡單。分數膨脹中涵蓋了學生需求因素、高校評價指標,以及社會要求準則等。
中國高校中有“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之説。事實上,此類現象中外皆然。有兩個英美方面的例子或許可以説明問題。
第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著名獎學金,包括羅德獎學金和馬歇爾獎學金,都要求考生無論主修何種專業、何種課程,都必須達到最低3.7分的平均成績。
以英國著名的羅德獎學金為例,作為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獎學金之一,該獎學金獲獎者被稱為“羅德學者”,雖然其評定標準主要體現在學術表現、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體能運動等多方面,但事實上,GPA3.7這個評價成績是最基本的門檻。
第二,眾所周知,美國眾多高校的研究院(如法學院、醫學院等)都沒有本科生,只有獲得了本科學位才可以申請進入研究院。
為此,美國也有不少所謂的“考研名師”會告誡本科生,“上輕鬆的課程,選簡單的專業”,這樣就可以輕鬆提高進入法學院、醫學院的概率。事實上,要想進入金融等領域工作,也需要同樣高的績點。
21世紀以來,分數膨脹更是幾乎成為了世界高校的流行現象。這一點在人文學科更是表現突出。據統計,在普林斯頓大學,有超過2/3的人文學科成績都在A類成績,很多學科實際上根本不存在C。
在該校36個系中,斯拉夫語言和文學獲得了最高的GPA(3.75),音樂(3.69)緊隨其後,比較文學(3.68)排在第三位,化學(3.21)墊底。
就本質而言,分數膨脹與學生的GPA有密切的關係,但事實上,它還與高校的評分政策、教師的評分依據以及高校間的競爭有利害關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實踐經驗頗值得探究,也具有啓發意義。
普林斯頓大學對分數膨脹的前後態度
大約16年前,普林斯頓大學針對當時美國眾多頂尖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數膨脹現象帶頭説“不”。其立場鮮明,堅決反對分數膨脹。
當時,該校組織的某教師委員會發布了一個調研報告,提出了反分數膨脹的具體措施,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其中,規定了A類(包括A+、A、A-)成績不超過35%的範圍。制定這樣政策的依據旨在規範評分標準,同時,也要求學生了解並區別何為優秀、何為良好。
據報道,自該政策實施以來,該校人文學科的A類成績顯著下降,而自然科學系的A類成績幾乎保持不變,因為通常已經達到或接近35%的水平。
報道稱,2008~2009年,該校A類成績佔本科課程成績的39.7%,這是該政策通過以來,A類成績首次跌破40%。
而這一結果與2002~2003年的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A類成績在所有年級中所佔比例高達47.9%。
然而10年過去了,2014年,普林斯頓大學又發佈了一個報告,其中最主要的主張就是:取消過去對於優秀比例不得超過35%的限制。之所以提出這樣的理由,原因有三。
首先,有損學校聲譽。因為學校對分數控制很嚴,導致學生及其父母對於未來學生的成績有所憂慮。很多優秀的學生因此而放棄到普林斯頓大學。這就從源頭(學生尚未入校)影響到了學校的聲譽,也使得該校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其次,評分實踐有缺陷。研究發現,由於各系的評分標準不一致,導致其所給成績也不一致。一般來説,有的系所開設的概論課較多,而這類課程所給的分數往往會低於A,如此一來,就會給那些外系選修的學生帶來很大打擊。
比如,工程專業的學生選修物理和數學概論等入門課程,假如這些課程大都給非A的成績,那麼他們在回到工程系後,想要拿到系裏所提供專業課程的A類成績也並非易事,進而可能對學生拿到A類成績造成困難。這就成為不同部門之間評分標準及其實踐中的一個缺陷。
再次,有損學生身心健康。過於嚴格的評分成績增加了學生的焦慮感。有學生調查反饋表明,過於嚴格的評分成績會導致課程與課堂環境更具競爭性,相應地會減少學生間的合作。
對於學生來説,A和B的成績之間的區別甚大,也會奠定其未來學習的基礎。
近年來變化及啓示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於今年發佈的分析報告,自取消優秀比例之後,該校最大的變化自然是學生的成績再度升高。但無論如何,要想在普林斯頓大學這樣的頂尖高校中拿到A類成績,也絕非易事。
正如美國密歇根大學教務長庫蘭特所説,不必對普林斯頓大學廢除優秀比例限制感到奇怪,應對教師們在評分方面所面臨的壓力錶示理解。
因為很顯然,學生對於能夠獲得更高成績的課程總是會給予更高的教學評價。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學階段,對學生的分數評定大都限定了優秀的比例,像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便規定優秀比例一般為25%,但最高不得超過30%。
這樣做的原因與國外無異,大都是擔心分數膨脹。但我個人以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啓發。
首先,取消優秀比例限制利大於弊。事實上,我本人面對這樣的比例限制時都會感到困惑。有時,僅僅因為比例限制,就不得不將很優秀的學生成績降為B+,作為教師,我感到很無奈。
教師無疑具有判斷學生是否優秀的能力,為此也應該被賦予判定學生是否優秀的權力。
其次,應對分數膨脹後果有計可施。有人認為,分數膨脹實際上是把學生當作消費者,是為迎合學生的滿意度。最糟糕的是,有學生會根據成績去選擇課程。對此,高校並無針對性辦法。但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就教師而言,凡是給予A+或A成績者,都會對給出此分數加以説明。再比如,就學生而言,在其各科成績以及績點的後面,標註出平均成績或者平均績點,也可以起到一點成績校準的作用。
總體而言,校方應該相信教師會認真評價和評估學生成績,也應該相信優秀學生並非都會為了成績而選擇課程。
同時,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應該更好地教育學生:從一所好大學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專注於分數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質所在,也才有益於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0-10-27 第7版 視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