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英語被列為高考科目以來,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今,英語培訓班也越來越低齡化,許多小孩子三四歲時就被送到英語培訓機構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真的好嗎?
隨着網絡的發展,各種網絡英語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各有各的學習方法,看似效果奇佳,並不適用於所有英語學習者。
對於備受推崇的英語培訓來説,國學發展相對較弱,可能更多的家長認為,母語更好掌握,不必過早下苦功夫。
浙大著名博士生導師鄭強教授曾指出: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是的,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留存下許多經典文化遺產,是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應更加重視才是。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人才流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發上,留學歸來的海外學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一些國際大獎獲獎名單上,中國人寥寥無幾,而許多獲得國際獎項已經是“美籍華裔”,他們或是出國許久,或是在國外長大。
這種現象令許多人不解,但又無可奈何。試想,如果國內大環境能留住這些人才,中國的發展速度將增速更快。為什麼人才流失如此嚴重?鄭強教授認為,這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一種不自信。
學校教育中,孩子們將太多精力放在他國語言上,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母語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在中小學,英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和學校,以及學生本人在英語上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
如今,許多幼兒園也開設了英語課程,國人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英語學習上,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及於此。
英語作為現在通用的國際語言,無論是國內還是出國,使用率越來越高,這是國際局勢的必然變化。但是卻不能因此忽略了母語的學習,忽略了對中華燦爛文明史的學習。
當然,英語全球化也有極大的好處,英語水平提高之後,能夠更快速的瞭解先進國家的文化,學習其技術,取長補短。但是,對於母語文化的學習,也很重要。
重新迴歸母語文化鄭強教授的擔憂也是許多中國學者的擔憂,而且對於許多人來説,不會英語也不代表就是文盲,工作生活中不需要英語的人也很多,他們在各自的工作領域發光發熱,也為祖國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成績。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令許多孩子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是英語又是高考必考科目,孩子學習時沒有捷徑可走,將大部分時間浪費在死記硬背上。
不止是英語,許多孩子在學習其它科目時,也傾向於死記硬背,這樣只會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
而創造力有多重要,大家也都明白。無論哪種行業,有非凡創造力的人總是更容易成功。
在應試教育中,為了考上好大學,就不得不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甚至有些人在中考時就經歷了人生的分水嶺,這當然與學習成績有關。
其實英語與我們的母語漢語屬於不同的思維方式,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靠死記硬背的方式,遺忘的就非常快,也許通過了應試教育的考核,在之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無法運用,還是會忘記。
母語則不同,就算是有所遺忘,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修養還是埋藏在每個人的骨子裏。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味追逐他國語言,忽略了母語文化,當然是非常失策的行為。
母語文化足以讓我們自豪人才流失,學而無用,如何打破這樣的局面呢?鄭強教授認為,不要過於關注英語,更加重視自己的母語文化。
如今,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許多外國人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宣揚中華文化是大趨勢。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底藴十足、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我們的母語文化足以讓我們自豪。中國越來越強大,在國際社會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在孔子學院遍佈全球的今天,我們不必再捨近求遠,一門心思鑽研外國文化。
一味學習外國文化,被國外所吸引,卻忽略了璀璨文明的中國史。如今,中國古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全世界都在學説中國話之際,作為中華兒女,更應該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當然,這並不是説英語就不重要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簡化文化交流的保障。
鄭強教授的意思是,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他國語言和文化,從而忽略了祖輩世代傳承的中華文明,這種局面是許多人都不想看到的。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學習本國文化精髓,勢在必行。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該更加重視本國文化的學習,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重視母語文化並不意味着直接拋棄外國語言學習,在各國文化的碰撞中,也應有中國文化的一席之地,文化交流就應該求同存異。
中國乃禮儀之邦,一個“禮”字行天下,貫穿了中華幾千年文化,如今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着國際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漢文學作為我們的母語文化,理應受到中華兒女的足夠重視。
鄭強教授提出的,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重視本國文化學習才是重中之重,為現代青少年指明瞭方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國學之上,是中國人應該養成的學習思維。
對於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英語學習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死記硬背,耽誤了太多時間,效果也差強人意。只有思維方式對了,外國語言學習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