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行教孩子們拉小提琴,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生活事例給了我創作靈感,幫助我構思出了《琴行》。
退休了,不願意閒着,總想做點什麼。於是仗着在中央音樂學院師資培訓班學習過,有張小提琴教師證,便去琴行做起了教孩子們拉琴的工作。在琴行工作,除了學員,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我接觸到的老師,多為年輕人。這些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老師都很勤苦,很多孩子在他們手把手的帶教下,漸漸從對音樂的一竅不通到成為能夠熟練演奏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小樂手。這些孩子也許今後並不會成為一個音樂家,但可以肯定,藝術教育美的薰陶會幫助他們在今後的生活跋涉中,充實堅定的靈魂,辨清前進的方向。這些年輕的老師從來都是樂觀的。獨自在大城市闖蕩,要交房租要張羅一天三頓飯菜,壓力多大啊。可是,這些並沒有影響他們洋溢熱情,他們總在愉快地工作,不厭其煩地把演奏樂器的技藝教給學生。他們也是自豪的,每有學生考級考出好成績,在比賽中獲獎,他們便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感到獲得了無比的成功。這一個個可敬可愛的老師,這些精神文明的薪火傳遞者,後來被我凝聚成了長篇小説《琴行》中秦朗這個主人公形象。書中秦朗是一個剛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給突罹重疾的媽媽治病,他毅然走上創業自救道路,當起了琴行的老闆和小提琴老師。
曾經聽過一個媽媽演講,聽她説培養自己自閉症孩子學習音樂的故事,她感恩美妙而神奇的音樂給孩子帶來了快樂和自信,感慨之下,她毅然辭去公職開了一家琴行,加入到了社會音樂教育的行列中;也聽説過一個著名音樂家奉獻出自己極其寶貴的時間,用來為學習樂器的自閉症孩子排練節目。這些鮮活的生活事例給了我創作靈感,幫助我構思出了《琴行》中社會愛心如春風般温暖自閉症病患的章節,塑造出了像齊飛教授這樣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音樂家。
新時代社會潮流奔向富裕奔向光明,同時不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我在琴行工作,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從他們身上或者通過他們瞭解到了更廣闊的社會,瞭解到了更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們中的典型代表我都設法讓他們成為了小説中的人物。於是我讓各色人等在小説《琴行》中紛紛登場,上演了富商下套、髮廊誘客、製毒販毒、假琴詐騙等荒唐鬧劇;更有教師、音樂家、律師等社會良心人士熱衷於傳授琴藝、扶弱濟貧、主持公道,像一股清流,滌盪靈魂,淨化社會。
去年底,我完成了長篇小説《琴行》的創作,可幸由文匯出版社於近日出版發行。在《琴行》的寫作和出版中,讓我更加篤信: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寶貴源泉。(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