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家長們在面對自身孩子時會選擇採取一種教育方式來對孩子實施教導,不過隨着孩子年紀的增長,當家長們在發現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用於孩子身上時,及時的做到調整與改變才能予以孩子最好的教導。
朋友莉莉(化名)有一個6歲大小剛上小學的女兒,名叫小萌(化名),因為工作安排她被臨時調動到美國,進行為期長達三年的任職,面對着上級的工作安排,朋友有些放心不下家中的女兒,便帶着女兒一同前往美國,而她的丈夫也過去隨之陪同。
而在朋友到了美國之後,首先便是為孩子安排學校,在找到關係之後,她將孩子安排進了一家離家不遠的小學當中,所幸小萌在媽媽的安排下有學習過英語,所以上課時老師教導的東西小萌也勉強能聽懂,起初莉莉擔心女兒來到新的環境會有所不適,然而接下來的日子裏她卻發現女兒變得開朗了許多,英語不好的她甚至敢主動的向老師諮詢問題,這點讓莉莉很是開心。
而後,生怕孩子忘記母語,莉莉便為小萌報名了一箇中文培訓班,每週六都會帶着孩子前去進行中文的培訓,不過在中文培訓班裏,小萌有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改變,她在面對中文老師時變得有些怯懦,不敢開口提問,這讓莉莉很是不解,按理説相比英文,中文應該是小萌的強項才是,為什麼小萌卻會表現出怯懦的樣子。
漸漸的莉莉便發現了中文老師與外國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兩者思考問題的角度並不同,外國老師認為小萌是個較為內向敏感的孩子,她教導小萌:"沒關係的,慢慢來,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慢慢熟悉之後,你就會發現一切變得很簡單。"簡單的一句話語中滿斥着理解的感覺,讓小萌倍感老師的温柔。
相比之下中文老師也很温柔,但她的温柔只在語調上,對於小萌的問題,中文老師會説:"這有什麼可害怕的,你為什麼就不敢獨自面對呢?"兩者的話語好似都在表達着對小萌的鼓勵,可是細看之下便能發現,中文老師的話中摻雜着質疑,而這種質疑對於孩子來説更像是一種羞辱:"這沒什麼好怕的,你怕什麼?你就不能獨自面對?"
其實家長們不難發現,國內大多數人在教育孩子上,時不時的會用這種"羞辱式"的教育,明面上是鼓勵,實際上是對孩子達不到要求的質疑,這麼做不會予以孩子動力,反而會讓孩子內心承受更大的壓力,而"理解式"的教育則是將自身放在孩子的位置進行思考,講述出來的話語讓孩子感同身受,真實的受到了鼓勵,並且視教育者為目標前進着。
那麼"羞辱式"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1、 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孩子們並不是什麼都不懂,在長期受到父母的"暗諷"下,他們會對自身的能力產生出一種質疑的感覺,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話語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所以他們不會去懷疑家長的話,而是先進行自我審視,漸漸的孩子會對自我產生懷疑,愈加不自信起來。
2、 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長期達不到家長們的要求,聽到家長的"看似鼓勵實則暗諷"的話語之後,孩子們會慢慢產生出一種"我是個沒用的廢物",在這種錯覺之下,孩子們會變得自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覺得低人一頭。
3、 可能會使得孩子叛逆
如果孩子受到的影響並不大,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之後,聽到父母這類話語,孩子的心中會產生一種不服氣的情緒,久而久之會對父母的話展現出抵抗情緒,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漸漸的變得叛逆。
如今網絡科技的盛行,孩子們遠比家長們想象中的更為早熟,家長們言語中的潛台詞孩子們並非聽不懂,教育的目的本就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去傷害孩子,所以家長們發現家中孩子性情大變或是慢慢變"壞"時,那麼家長們就該多加思量,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先從自身找問題,再去找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