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節約不該大做性別文章

  【新聞隨筆】 

作者:馬青(媒體評論員)

近日,廣東某大學學生爆料稱,學校食堂飯菜竟有男女之分,同價不同量。以某食堂燙菜為例,男生給兩個雞蛋,女生只有一個。有窗口擺放着大份菜,一看是女生用餐,工作人員會專門再打一份量小的。該校總務處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此事已在調查核實中,正在整改。之前,曾有飯店推出過“男版”和“女版”盒飯,也有網店推出過“男牛排”和“女牛排”,都因同價不同量而遭到批評。贊成者的理由都是“節約”,飯菜分量區分男女是基於生理差別,批評“性別歧視”是因為有些人過於敏感云云。

真是過於敏感嗎?即使男性飯量普遍大於女性,那也只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放到個體身上未必成立,放到具體的每一頓飯菜上,就更不成立了。飯量大的女生和飯量小的男生,在面對大份“男生餐”和小份“女生餐”的時候,怎麼選擇都彆扭。某天特別餓的女生和胃口不佳的男生,又該怎麼選?為了以同樣的價格吃同樣多的飯菜,有的網友無奈編造出“為男朋友打飯”的劇情。

杜絕浪費是對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第一,飯菜分大小份,不要冠之以“男女”;第二,不同量就該不同價。2018年,有電商平台曾發佈過一份中國兩性消費趨勢報告,數據顯示,性別在消費領域正互相融合,不同性別的消費者需求不像之前那麼涇渭分明。在整個消費領域都日漸去性別化的今天,還把性別作為節約飯菜的“前置”,這未免太落伍了。

説起來,這種事整改容易,但其背後的隱性歧視更需要分辨清楚。隱性歧視之所以令人迷惑,就在於人們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而不自知。心理學家希爾頓對刻板印象的定義是,社會上對某一個羣體的特徵所做的歸納、概括的總和。它並不一定有事實根據,也不考慮個體差異,僅僅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卻能產生重大影響。

隱性歧視就是如此,在不該區分男女的地方,刻板地扣上“男女不同”的帽子,還覺得這種區分是“天生”和“自然”的。比如,男人“理性”,女人“不講道理”;男司機是技巧嫺熟的駕駛者,女司機是“馬路殺手”;男人理工科好,女人文科強;男人粗枝大葉,女人細膩温柔;男人勇敢,女人柔弱;婚姻中男強女弱、男高女低……這種簡單粗暴的劃分,嚴重忽略了個體差異和社會現實,形成了不恰當的評判標準,強化了社會觀念對性別角色的塑形作用。

隱性歧視的另一種迷惑性,表現為它經常扛着“為你好”的大旗。比如,探討女生防性侵的議題,卻指向裙子的長度,這和強姦案討論中,對受害者的長相評頭論足十分相似,都是把性犯罪的原因推到受害者身上。相關研究證明,性侵與服裝和長相無關,與受害者是否好欺負、是否容易下手有關,性犯罪體現的是權力慾。儘管這些道理已經被反覆講述,但是人們仍然習慣性地把問題歸咎於女性自身,並且還會因女性對他們的“好意”並不領情而倍感委屈。

前有某大學發佈“女生安全攻略”強調女生在着裝上要“防止產生誘惑”,後有大學在飯菜上拿性別做文章,這説明部分高校管理者囿於慣性思維,對隱蔽的性別歧視視而不見。這也並非公眾對高校的“小事情”揪住不放,而是承擔教育職責的高校,本應在此表現出更科學嚴謹的態度,成為社會打破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的引領者。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倡導節約不該大做性別文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