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師自己編寫的思政讀本,我們都愛讀”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老師自己編寫的思政讀本,我們都愛讀”

——鄭州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丁豔 王勝昔

“通過參加活動,對一些問題進行了社會調查,並形成了文字,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發表態度和見解,收穫頗多。”“在我看來,人民羣眾要説的話、想要實現的目標,集合起來,就是國家要做的事。”日前,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中學學生許倩如與吳桐參加了“我為兩會寫微議案”評選活動。在鄭州市第九中學,寫“微議案”已成為學生們的一種常態化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從“微議案”範例學習到成立調研小組確立方向,從深入社會調研到材料整理,從“微議案”撰寫到評選再到優秀“微議案”的展示交流。同學們的每條提案都經歷了選題、調研、撰寫、聽證辯論等過程。

近年來,河南省鄭州市的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廣泛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優化思政課育人環境,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思政課堂,課程先導,教材先行。

“我們老師自己編寫的思政讀本,我們都愛讀!”鄭州市二七區鑫苑小學二一班學生靳苡墨説。該校組織優秀黨員教師編寫了《思政鑄魂育新人 鑫苑築夢新時代》少先隊系列教材,包括“學習強國”“緬懷先烈”等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這套教材,從先烈故事當中學習為國捐軀的精神、以科學家為榜樣樹立為國爭光的志向等。孩子們手捧讀本,認真閲讀,成為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

而鄭州市第十一中學已完成《庭之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序列化》《鄭州十一中學生髮展手冊》等校本讀本編寫。

鄭州市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將思政意識橫向貫通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深入挖掘本學科與教學方式中藴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實現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

在金水區優勝路小學,語文課堂上,一年級的孩子們用身體表演“人”字,闡釋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數學學習中,老師在《確定位置》一課中,引入了北斗衞星系統的研發故事,學生們無不被“北斗精神”深深感動;學習英語時,同學們通過“英語自我介紹——我是驕傲的中國人”“English我的古詩”等課內外交流,藉助英語發出中國聲音,向大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六個年級,各個學科協同育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優勝路小學校長劉輝説。

  思政課堂不止在教室

鄭州市探索課堂、講座、班會、社團活動、團體輔導等多種途徑為一體的校本課程。藉助重要節日,結合不同的題材類型,找到時政熱點與生活和教材內容的關聯,通過校內外多種渠道和形式,為學生搭建參與實踐的平台,以社團實踐活動彌補思政課的短板,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思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每一次升旗儀式,都是一節有趣的思政課!”作為鑫苑小學的一名大隊委幹部、光榮的升旗手,三一中隊的盛開自豪地説。在鑫苑小學,每週一的升旗儀式,被叫作“校會課堂”。在這個教室外的課堂上,除升旗儀式的規範環節外,還有“鑫少年讀報 知曉天下事”“從小學先鋒 長大做先鋒”“我的中國心”等環節。而每週邀請一名家長給學生介紹我國各大城市建設發展情況等內容讓升旗儀式變成了孩子們口中有趣的“思政課”。

改變在細枝末節處,成長在潤物無聲時。“在我們學校,‘立德樹人’不僅僅厚植在課堂裏、書本里,‘行走的課堂’更是成了校園一景。”鄭州市第十一中學校長郭勤學説。該校圍繞“打造文化校園”,對樓廊主題文化牆、學校餐廳、宿舍等做了精心設計,起到了文化環境育人的教育效果。黨團建主題教育長廊讓同學們在行走中重温黨團歷史。德育長廊、校友牆給學生以榜樣示範。

鄭州市第七初級中學“理想與信仰”文化研學課程,從孩子們對家鄉的情感體驗開始培養,從鄉土鄉情到省情國情,再到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循序漸進。以講好文化故事為抓手,師生一起赴開封、洛陽、安陽等地,體驗中原文化。

  思政與育人同向同行

鄭州市第七初級中學43年堅持不懈體驗傳承“雷鋒精神”與“周恩來鄧穎超青年時代紀念館”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該校思政教育用體驗活動給學生鋪設一條高起點、高標準、高趣味的成長之路。

學校每年堅持開展“學雷鋒”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學雷鋒活動的內涵和形式,成立“學雷鋒小組”,“認領”雷鋒精神卡片。孩子們從思考到表達再到行動,將學習雷鋒落到實處,校園裏也形成了“人人學雷鋒、天天有雷鋒、時時有雷鋒、事事見雷鋒”的氛圍。

該校還結合學校的德育傳統,挖掘周恩來、鄧穎超的思想和精神的內涵與時代價值,通過“周恩來班”創建活動,把學習偉人精神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們將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立志做國家棟梁。學習偉人精神,爭創“周恩來班”“鄧穎超班”在七中各個年級蔚然成風。

優勝路小學的“共優資源”課程,使校內外深度聯動與融合,實現全員育人。定期開展家長講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成立紅領巾志願服務隊,建立校外活動基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旅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和實踐能力。

交響樂團的家長教學生演奏管樂;醫生家長為學生講牙齒健康;法官家長指導學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義工家長定期帶學生開展公益活動……優勝路小學面向全校招募家長輔導員,聘請了一批熱心、優秀、有專長的家長,定期開展家長講堂,豐富和創新了課程內容與形式。

家、校、社區攜手共育,大大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全員化的延伸課程讓思政教育更具魅力和效力,成為最吸引學生的亮點課程,也成為學校立德樹人的有力抓手。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8日 0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