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李長需
9月26日,廣東信宜市華僑中學,兩名學生在學校門口一側更換毛筆書寫的校名,校名由本校學生題寫。
這則新聞沒有提供更多內容,比如由哪些學生題寫,是怎麼選拔出來的,多長時間更換一次等。但簡單的信息,也能傳遞出該校的教育温度。
校名,代表着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藴,也代表着一個學校的“臉面”。要展現底藴和“臉面”,就得整點兒“高大上”的。什麼樣的人物題寫的校名才能算 “高大上”?通常的標配是,功成名就的傑出校友、知名人士或著名書法家。
但事實上,這些人物雖然名氣大,但和學生們還是有點遠,很難勾起學生內心的共鳴。現在,這所學校棄“著名”於不顧,花式“寵愛”當下學生的“手筆”,很難得。
學生們的書法可能稚嫩一些,不夠完美,但學校願意給孩子們成長的機會,也有足夠的耐心陪伴他們走向完美,這種做法所藴含的價值理念,遠比校名所體現出來的書法藝術之美更珍貴。
跟名家們的“大手筆”相比,孩子們的“小手筆”一點都不“掉價”。因為這展現了學校的另一面,即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認同學生,並願意讓學生做校園的主人翁的教育理念。這些,比名家“大手筆”更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