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子女的老師。孩子之所以會羨慕高帥富們的個人用品,第一是因為本身的自卑,樹立起個性,就代表孩子擁有足夠的自信,就有底氣認為自己東西好。其次,個性可以讓孩子對個人物品的使用價值重新看待。現在的社會,有攀比的風氣,很多電視劇綜藝節目裏,也很多攀比。所以對家長教育孩子,有很多挑戰。
王女士的女兒彤彤今年五歲,上幼兒園大班。王女士和老公都沒有正式工作,平時靠做小生意維持生活。當初彤彤上幼兒園時,夫妻倆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咬咬牙將女兒送到市區比較好的幼兒園裏,光是學費一年就將近兩萬。去年,王女士又生下二胎兒子,兩個孩子的花銷比較大,自己又不能出去掙錢了,她只好節約開支,能省的儘量節省。
那天,是女兒彤彤的生日,王女士特意抱着兒子,去蛋糕房裏給女兒買生日蛋糕。她頭天晚上已經和女兒説好,第二天要把生日蛋糕給女兒送到幼兒園去。幼兒園裏每當有小朋友過生日時,家長都會送去蛋糕,然後與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分享,老師還經常在羣裏發一些照片。這些叫彤彤非常的羨慕,早早就盼望着自己的生日。王女士在蛋糕房裏挑了半天,最後選擇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卡通蛋糕,心想孩子過生日,就是圖個開心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王女士尷尬的接過蛋糕,在其他家長的眼光中,拉着女兒逃似的離開了學校。她感覺自己叫女兒丟了臉,但幾百元的蛋糕,對於她目前的生活條件來説,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王女士感覺老師的做法有些勢利,心裏又氣又羞,開始考慮女兒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在這個幼兒園讀下去。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使其不攀比、不亂花錢?
1.首先家長自己得不攀比,不愛虛榮。家長説一套做一套,孩子其實很聰明,會發現你到底怎麼想的。
父母工作掙錢,不容易,這樣孩子也要懂得珍惜。如果父母的錢來得太容易,不勞而獲,孩子估計也就花得大手大腳。父母有時需要讓孩子知道一些自己工作的內容,工作中困難的地方,讓孩子明白,掙錢不是那麼容易的。
也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學做飯,打掃衞生。這些技能,以後孩子自己出去讀書,很有用。我媽在我放寒假暑假時,專門教過我怎麼和麪,怎麼做麪條,包餃子。這樣,我不僅學習了技能,也會懂得做飯的不容易。
母如何教育孩子不要花錢,攀比?答:父母和孩子都不要裝B
在買經濟較難以承受的東西的時候,很多父母不給買並不是説家裏沒那麼錢,而是從道德的角度指責孩子:“你個小孩子沒學會賺錢,就學會花錢敗家!” 父母巧妙地把自己家庭買不起的事實轉移到了孩子亂花錢有道德問題的層面上。孩子其實也很可憐,世界觀金錢觀沒有完全形成,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有了需求也可以理解,但是竟然發現對好的東西的追求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表現!
那應該怎麼做? 其實對父母來説,這是個非常好的教育孩子金錢觀的時機。你應該拿出自己的工資單,讓孩子真真正正瞭解到家庭是個什麼程度的家庭,讓孩子真正與家庭的發展綁在一起,讓孩子心裏有底。同時,你要不卑不亢,不羞不躁,真誠地對孩子説,爸媽理解你追求潮流時尚的態度,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追求這些東西之前也要吃飽飯呀。能買得起的話,你要喜歡,爸媽可以買,但是現在爸媽沒錢,爸媽要養活一家老小很辛苦。
我不信會有孩子這時候跳起來,指着父母鼻子罵:你個窮B。我相信 絕大部分的孩子這時候肯定能夠理解父母的想法,也會有收斂,瞭解父母的苦衷。所以,關鍵在於,父母和孩子他們的想法都得不到有效的交流,產生了偏差,父母怪孩子大手大腳,孩子怪父母摳門。
別裝B,沒錢就説自己沒錢。我有個土豪室友有用外星人, 説實話我也很羨慕。他説要是喜歡也買一個呀,我不裝B,我就直接説,我很喜歡,但是我沒錢,有錢的話也想買個。人家土豪也沒有因此瞧不起人啊。所以,承認不足,實事求是,別裝B,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觀點
之所以孩子們喜歡聚集在有錢人家的孩子周圍,是因為他們代表了貧窮孩子家裏暫時還無法觸及的世界。老師喜歡有錢人家的孩子,是因為他們自信、會為人處事、眼界更開闊。在普通人家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還無法完全上心,更不用説上個輔導班就覺得孩子是全面發展的時候,“有錢”人家的孩子告訴普通孩子,世界還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去高級餐廳吃飯,討論美食;可以去滑雪場玩,討論娛樂;可以去購物,討論穿搭美學;可以買好玩的電子產品,討論黑科技;等等……“貧窮”家庭的孩子除了學習以外,沒有能和小夥伴討論的其他話題,這主要也取決於家長的生活情趣不夠,可能也主要是基尼係數不足以支撐其他的休閒娛樂活動。
作為家長,一方面要告訴孩子家庭的真實現狀,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知情權被尊重。這首先需要家長自己把邏輯想清楚,為什麼不許孩子攀比吃穿?換句話説,不比吃穿不亂花錢這句話在現在社會還正確的前提是什麼?幾十年前,我國國力尚弱,為了和其他國家競爭工業軍力,降低其他方面的開銷是必要措施,所以整個國家的風氣都是上下一心節省開支給經濟發展。國家的夢想應用到小家庭上是一樣的,每個家庭成員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收入一定的前提下,開支需要成員共同探討,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而讓大家都滿意,不是麼?如果從家長到孩子的興趣愛好就是買衣服,打扮自己,那家庭的大項開支都用來買衣服是無可厚非,前提是經過商討,結果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滿意。單純的要求孩子壓抑他的物慾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可以一起討論現在家庭的財政情況可以買什麼,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把需求提出來,説不定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的需求也值得考慮和尊重。説白了,就是家長不要一味地“教導”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啊,要體諒父母啊,要從自身進行素質提高啊…是否可以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家庭成員之間進行平等地溝通和交流?媽媽可以説,我看上了一款包包,爸爸可以説,我想買一塊手錶,但是我們家只有這麼多錢,我們應該怎樣分配支出才合理呢?順便引導孩子,培養一下正確的消費觀。
另一方面,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把目光放長遠。我們家現在有這些錢可以投入給你,可以給你買鞋子手機,但是用於你教育的錢就會減少,你是想用這些錢買kindle,多看幾本書,或者報輔導班培養興趣愛好呢,還是要買一個好一點的手機?假如你買了一身好衣服,是不是有讀萬卷書的氣質把好衣服撐起來呢?遇到你喜歡的同學,你是不是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和他們交朋友呢?年少最珍貴的是友情,師生情誼和家庭的温馨,在和同學攀比的時候,是不是會忽視一些真心想和你交朋友的小朋友呢?可以讓孩子想清楚利弊,然後自己去選擇。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個人認為,買得起的家庭,儘量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家庭情況和其他孩子差距巨大的,轉學也不失為一種考慮,畢竟委屈了孩子的物質的情況事小,讓孩子受到心理上的壓抑事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