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之時,羣雄並起,項羽便是當時最被時人看好的一方霸主。他有個謀士,尊稱為“亞父”,是對他的稱霸事業幫助良多的一個人。范增墓在徐州市彭城路乾隆行宮後的土山上,據傳西楚軍人非常敬重范增,將他葬於此。
歷史上,范增其實並不是一個能耐得住寂寞的謀士,於是,一聽説項梁起兵,儘管已經七十多歲的高齡,他還是興奮的睡不着覺,當即就去吳會地區找了項梁。一見面,他就給項梁出謀劃策,勸他不要選擇自立為王,名聲傳出去並不好,也不得民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立楚王的後裔為王,從而名正言順地號召天下... ...可以説,他的這番説法在項梁看來是在是精彩至極,當即大喜,將范增當做了軍師。
後來,項梁死了,項羽成了新的首領,於是,范增就開始將所有的希望放在了項羽身上。項羽也是爭氣,一路帶着大軍攻入了咸陽,這跟項羽本身的能力有關,但是,也少不了范增的輔佐。眼前的形勢是項羽成為一代霸主,可是,劉邦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所以,劉邦就是項羽稱霸天下道路上的一塊最大的絆腳石。
於是,范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法子,即:開一場鴻門宴。這場宴會的意思是藉機除掉劉邦,項羽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劉邦就憑着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讓項羽生了惻隱之心,放走了劉邦。後來,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雙方對峙在滎陽。
劉邦的勢力相對項羽來説弱了許多,在滎陽被項羽的軍隊截斷了糧草,一時間只能在孤城裏挨餓受凍,形勢對他很是不利。這時候,范增的心思又活絡了起來,眼看着除去劉邦的好時機終於到了,於是,連忙勸説項羽趁機除掉劉邦。劉邦早就知道這個情況,最終先下手為強。
在項羽的使者來劉邦大營的時候,就故意在這使者面前擺好了酒菜,但是,並不讓使者吃,而是謊稱范增的使者才會有這待遇,而項羽的使者沒有。這下果然讓這個使者氣得不輕,回去就跟項羽告狀,説的項羽是越想越不對勁,對范增開始忌憚起來,不久他就削掉了范增的兵權。
范增滿腔熱血,現在被主子懷疑,很是不滿,於是,就賭氣要告老還鄉。大怒道:“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辦吧。希望您把這把老骨頭賜還給我,讓我回鄉為民吧。”項羽也是毫無留戀,當即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下子范增騎虎難下,心裏更是氣憤,一怒之下就乾脆隨便收拾點東西踏上了退休的路。
他原想着自己勞苦功高,是項羽的左膀右臂,項羽肯定會留自己的,可是,走了老遠硬是不見項羽的人,這才知道項羽是真的不需要他了,又氣又怒之下,他就這樣死在了路上。但是,也有民間傳説范增其實是詐死。
實際上,此時的范增已經乘着石船來到今屬浙江省天台縣的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為民治病,造橋鋪路方便行人。但他依然關心國事,當項羽自刎烏江消息傳來,他大哭:“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
於是,人們知道他就是范增,他卻説“范增早死彭城,哪裏會到這裏來!”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終了... ...
話再説回來,那麼,范增既然能作為謀士輔佐項羽稱霸一方,按理説,范增應該是個聰明人。可是,從這種種跡象上來看,他卻並不是一個明智的人。這裏,關於范增的不明智,張燧的説法更加直白。他將范增和陳嬰及王陵的母親作對比,並且,最後得到了結論是:
“范增的智謀甚至不如這兩個女人。”
當年,陳涉因為一時頭腦發熱殺了縣官造了反,可是,誰當頭領就成了問題。當時,有人想到了在縣衙做事的陳嬰,可是,陳嬰的母親並不願意。他告訴陳嬰:“造反這種事風險太大了,一旦失敗,第一個死的肯定是造反的頭領,所以,這個頭領他不能做。”陳嬰聽從了母親的話,和項梁一起合作,就這樣,頭領成了項梁。
再者就是王陵,他是劉邦身邊的人,一直跟着劉邦南征北戰。項羽抓了王陵的母親,並且,以他母親為要挾,讓王陵不要再幫助劉邦做事。王陵的母親知道自己成了兒子的軟肋,當劉邦派來使者過來探望的時候,就偷偷告訴他,讓他帶話給兒子,告訴兒子:“安心地輔佐劉邦幹大事,自己這裏他根本不用擔心。”而她自己呢,則直接撞在了旁邊守衞的劍上自殺而亡。
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如果范增足夠聰明,就不會看不出項羽並不是一個可以輔佐的明君,選擇項羽絕對不明智。而且,范增作為一個謀士,卻並不聰明,連最基本的説服人都做不到。
外黃投降項羽的時候,由於先前的恩怨,項羽覺得外黃的做法讓他很失顏面,就想屠城解氣。外黃有個十六歲的兒子,知道了項羽屠城的説法,就去面見項羽,説:“如果他現在屠城,剩下那麼多要攻佔的都城聽到風聲肯定死守不下,到時候豈不是加大了攻城的難度。”
項羽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取消了屠城了想法,接受了外黃的投降。可以説,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尚且能説服項羽,可是,范增作為一個謀士,最終,也沒能讓項羽依照他的想法做事,反而做了一系列濫殺無辜,失民心的錯事來。
由此看來,范增真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就這種情況,就算是范增不死,我看,項羽也得不到天下。
參考資料:
『《范增論》、《史記》、《秦門·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