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女孩“控訴”爸爸的視頻。?
小女孩説,爸爸有一點點缺點,就是老是讓她不開心,並且要求爸爸改正這個缺點。?
但是爸爸卻説:?
“這是為了你們好!如果不在家裏鍛鍊鍛鍊,多碰到一些困難或者不開心的事情,你就沒有抵抗力,以後離開爸爸媽媽就會完蛋的。所以現在要經常讓你不開心,這樣你才不會那麼容易崩潰,有沒有道理呀?”?
聽完爸爸的這一番論調,小女孩直接翻了個白眼:“我才不認同!”?
“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病,那就不會健康長大。”小女孩這樣反駁。?
這位爸爸的話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很多父母都有着跟他一樣的觀點,覺得孩子小時候不遭受一點挫折,長大了會經不住風雨。?
於是,我們常常會聽見:?
“這點小成績不要太高興,要記住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你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又不能陪你一輩子!”?
“不打擊你兩下,你可能都飛上天了!”?
有人喜歡把這種對孩子的打擊和否定,當作是一種挫折教育,但這種所謂的挫折教育,對於孩子來説只是挫折。?
美國正面管教體系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曾説:?
“我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讓他感覺更糟?”
變了味的挫折教育,不僅不會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對抗挫折的勇氣。?
02“挫折教育”不是“折磨教育”?
綜藝節目《四大名助》中,有一位虎媽讓我印象深刻。?
為了鍛鍊自己的女兒,這位虎媽從小就對女兒進行“挫折教育”,動不動就會動手打孩子,甚至一週要打三四次。?
甚至在女兒12歲的時候,虎媽就將她送去大沙漠裏鍛鍊了“三天兩夜”,在出發之前,虎媽還不忘囑咐自己同行的弟弟:?“狠狠地虐她!”
雖然女兒從沙漠裏平安回來了,但是內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媽媽大談送她去沙漠的好處時,小女孩卻説:?
“以後我遇到困難了,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變得堅強,我只會記得你是怎麼虐待我的。”
顯然,對於小女孩來説,這並不是“挫折教育”,而是“折磨”。?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經歷着這種持續不斷的“挫折”,那麼他內心的能量就會一點點地被偷走,最終會無力地躺在地上。?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經研究發現,當威脅降臨的時候,人們的身體會以增加心率、血壓和壓力荷爾蒙的方式來應對。?
一個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如果能夠一直保持着和成年人的支持關係,那麼這將能夠激活孩子壓力反應系統,增加的心率、血壓等生理效應將會被緩衝並恢復到基線水平。?
但是如果壓力反應一直持久保持在一個極端,並且孩子沒有得到成年人的支持,那就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結構受到損害,而這種損害將會帶來終身的影響。?
簡單點説就是:?如果一直只給孩子製造挫折,而不給與支持,孩子的挫折感持久而強烈,就會損傷大腦。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家為何會傷人》中説過:?“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而這種傷害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03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關於“挫折教育”,一直存在三個誤區:?
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挫折教育=批評教育
挫折教育=儘可能多的挫折機會
這些錯誤的認識,讓很多父母刻意去給孩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挫折”機會。?
然而,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以愛為主題的,是無論孩子遇到什麼樣的挫折,父母的愛都始終無條件地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
正如《教育的選擇》中所説的:?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去年,吳尊曾分享過NeiNei前後兩次參加芭蕾舞比賽的事情。?
第一次是去年4月的時候,NeiNei雖然是最小的參賽選手,但也非常想要贏得比賽。?
她從3歲開始學習芭蕾舞,為了這一次比賽更是沒日沒夜的苦練但最終她還是輸了。?
輸掉比賽之後,NeiNei哭得非常傷心,吳尊也心疼不已。?
年底的時候,NeiNei又參加了另一個芭蕾舞比賽,結果她又一次輸掉了比賽,這一次她甚至都沒能進入決賽。?
但是NeiNei的心態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不再像第一次那樣流下傷心的眼淚,而是在社交平台上留下了一句話:?
女兒能有這樣的感悟,離不開吳尊在她面對挫折時的開導和陪伴。?
在女兒第一次失敗的時候,吳尊沒有打擊她,也沒有要求她更加努力地練習。?
而是在第一時間鼓勵女兒:“她的表現是她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她值得爸爸驕傲。”?
並且還和女兒分享了自己少年時期代表文萊跟中國比賽,結果26-128慘敗的事情。?
他想要讓女兒明白,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對於孩子來説,?最好的抗挫力培養,就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勵。
04孩子面對挫折時,家長該做些什麼??
心理學家馬斯洛説:“挫折對於孩子來説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挫折教育,重點應該是教育,是讓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信心和勇氣。?
適當放手,積累“我可以”的習得性樂觀
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他權衡利弊和調節情緒的能力遠不如成年人,所以很多時候他需要父母的幫助。?
如果讓一個孩子單獨面對困難,他又不具備調節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有一個“反義詞”,叫“習得性樂觀”:指的是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專注、積極、掌控感、自尊自信。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會積極想辦法解決,而不會一蹶不振。?
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父母認同孩子的情緒,給出合理的幫助,能夠讓孩子擺脱“習得性無助”,而適當的放手,則能夠讓孩子積累“我可以”的習得性樂觀。?
就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中,怕水的小磯鷸每天都等着媽媽來餵食,但媽媽卻把它推到了海邊,放手讓自己的孩子嘗試覓食。?
雖然第一次嘗試,小磯鷸就被海浪給衝回了岸上,不過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之後,最終還是克服了對海水的恐懼。?
從日常的生活開始,不包辦代辦,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他們才會明白,自己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當他們再次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會堅信“我可以”,而不是隻會逃避。?
引導孩子正確歸因
“歸因”是由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中首次提出的。?
在心理學上,歸因是指推斷事件或行為原因的過程。?
簡單點理解就是,在失敗之後,分析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這個過程就是歸因的過程。?
有研究表明:?懂得正確歸因的孩子,能更積極地對待挑戰和壓力,從而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孩子考試成績差,這時你對他説:“考得不好,是你能力不行。”那麼孩子就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能力問題,他將會失去再次嘗試的勇氣,認為自己就是失敗的人。?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對他説:“寶寶別哭,看我怎麼打這個桌子。”這種“嫁禍”於其他事物的歸因方式,又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推卸責任的意識。以後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就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每件事情的失敗,都有着不同的原因,引導孩子學會積極歸因,客觀理性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路徑,這才能讓他獲得真正、永久的成長。?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由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他認為人有兩種思維方式,另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通常會束手無策,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或運氣不足。?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挑戰時,會認為只要自己不斷努力,一定能克服困難,因此越戰越勇。
在對兩種思維模式進行解釋之後,我們很容易就明白了,成長型思維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挫折,能夠讓孩子從失敗汲取養分。?
更重要的是,這種思維模式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掌握的。?
變讚美結果為鼓勵過程?
我們讚揚孩子的時候,通常會用到這些口頭禪:“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
這種泛泛的誇獎,除了讓孩子覺得挺得意的,便沒有其他“好處”了。?
但鼓勵就不一樣了,鼓勵是對對方行為的認可。這樣孩子就知道哪些是他通過努力做到的,哪些又是他在失敗中總結出來的。鼓勵能夠讓孩子在下次遇到挑戰的時候,能夠更加努力去取得成功。?
和孩子分享失敗?
每個人都害怕失敗,更害怕談失敗,但是如果一直迴避失敗,我們就沒有辦法發現問題,也沒有辦法修正錯誤。?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像吳尊那樣,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失敗。這其實是在告訴孩子,失敗是人生中很常見的一件事情,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更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關鍵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反思,從失敗中進步。?
教孩子用更積極的方式思考問題?
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沉浸在負面的情緒當中,教會他轉換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能夠讓孩子更好地走出來。?
考試成績不理想,引導孩子只看自己比過去進步多少,不和別人比較;?
搭積木太難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多嘗試幾種沒有試過的方法;?
孩子的抗壓能力較弱,在遭受挫折之後,一定需要大人的鼓勵和教導,才能避免造成自我評價低的問題。?
只有挫折而沒有戰勝挫折的體驗,孩子是永遠學不會“站起來”的,這也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功夫媽咪説:
挫折教育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我們曲解了挫折教育的真正含義。?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製造困難,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單純的挫折是沒有意義的,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才是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