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誇孩子別誇智力一組長達10年的試驗告訴你,誇孩子的奧
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誇獎孩子,你真聰明,是個天才。可是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反駁這種誇獎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誇獎和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誇獎的方式卻有着千差萬別,這決定了孩子成長的思維方式,有的讓孩子裹足不前,不敢嘗試失敗,有的則會讓孩子積極挑戰,成為更優秀的人,所以誇獎孩子的方式是決定孩子成功的關鍵之一,如何誇,還是有奧秘可循的。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就,跟它息息相關
美國的心理學家達克沃斯曾經提出,孩子的天分*努力=技能,而孩子的技能*努力=成就,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技能還是成就,都離不開努力這兩個字,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認為,人的思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固定性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而兩種思維的分界線,就是努力,努力的孩子會正面迎接挑戰,迎難而上,養成成長型思維,不努力的孩子,則會逃避挑戰,養成固定型思維,由此可見,兩個心理學家不謀而合,都在倡導讓孩子更努力,那麼如何引導孩子更加註重自身的努力呢?一組著名的試驗或許更有説服性。
一組長達十年的著名實驗,揭開孩子成長的奧秘
心理學家德威克和他的團隊,在紐約的20所學校,對400名五年級的孩子,以及很多學齡前兒童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這組實驗分為四個環節,都是循序漸進的。
第一環節,孩子們被分為兩組,分別準備了10個簡單的拼圖遊戲,完成後,研究人員打出分數,告訴孩子結果的時候,分別附加一句鼓勵或者表揚的話,對第一組孩子採取了誇獎智力的辦法,你真的很聰明。對第二組孩子,誇獎了努力,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表現得很出色。
第二環節,同樣準備了10個簡單的拼圖遊戲和10個複雜的拼圖遊戲,兩組孩子可以自由選擇難度,完成即可,孩子們開始出現分化,第一組被誇獎智力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更為簡單的拼圖,第二組被誇努力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挑戰複雜的拼圖,這個環節告訴我們,被誇聰明的孩子,為了保持聰明,會在表現時,選擇逃避困難,儘量地挑選不犯錯的簡單拼圖,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會更有嘗試挑戰的勇氣。
第三環節,研究人員把拼圖的難度再次提高,可想而知兩組孩子都失敗了,在被問起失敗時,第一組孩子的回答是他們不夠聰明,第二組孩子的回答是,他們不夠努力。更為有趣的是,第一組孩子在不會的時候,表現出更為急躁的情緒,第二組孩子則會苦苦思索解題的技巧,嘗試用更為有效的辦法。
第四環節,拼圖的難度再次回到了最初,可是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第一組孩子的成績明顯退步了,第二組孩子的成績明顯提高了,這個環節説明,在經歷了第三環節的挑戰後,第一組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容易變得輸不起,心理素質變得更差了,而第二組被誇努力的孩子,他們更願意接受挑戰,心智變得成熟。
在陸續的實驗中,德威克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了測試,發現被誇讚聰明有天分的孩子,在考試中,為了取得好成績,甚至不惜去作弊,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基本沒有這種行為,大數據下可以得出結論,很多被誇聰明的孩子為了保持住外界對自己天分的誇讚,更容易投機取巧,不管是心理素質還是後天的努力,都變得不再重要,他們更容易變得虛榮起來,他們會盡量避免挑戰,躲在安全範圍內享受誇獎,一旦失敗,就會變得沮喪,心理承受能力慢慢變差,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會遇強則強,所以,天分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努力才能讓人更加接近成功。
我們誇孩子,一定要多采用描述性的誇讚
通過這組著名的實驗,已經充分説明了,誇孩子採用“你真的太聰明瞭,太棒了”這種方式,真的不太可取,我們可以換成誇讚孩子的後天努力,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誇獎方式,比如,我看到你動腦筋了,你在這裏採用了加法,在這裏省略了一步繁瑣的過程,讓整體看起來更加清晰,這是一種進步,你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通過這種過程的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慢慢變成了愛思考愛挑站的人,他離成功的人生,又近了一步。
所以,誇孩子的奧妙在哪裏,已經一目瞭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