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盧循起兵真是叛亂嗎其實他只想成為第二個劉裕罷了!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寫在文章前的話:徐道覆是“盧徐叛軍”中的靈魂人物,但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在寫“盧循和徐道覆起兵叛亂”的時候,統稱“盧循叛亂”。
盧循起兵叛亂之後,卻沒有選擇稱王或稱帝,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就像諸葛亮對劉備説的那樣:“如果你不稱帝,你的手下看不到晉升的希望,他們就會拋棄你。”諸葛亮這番話非常有道理,對於逐鹿中原和起兵叛亂的人而言,最怕的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
盧循之所以會做出這種不稱王不稱帝的選擇,理由只有一個:盧循當時打出的旗號既不是起兵叛亂,又不是逐鹿中原,而是高舉勤王大旗。
史書之所以會把盧循起兵稱為“叛亂”,完全是因為盧循失敗了,而消滅盧循的又是後來建國立業的劉裕,所以盧循的行為自然是政治不正確。
可從最初起兵的形式來看,盧循非常像當初的劉裕,因為他也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就讓整個東晉風起雲湧。
唯一不同的是:劉裕從京口起兵,自然可以在幾天之內趕到都城;而盧循從廣州起兵,等他們越過南嶺,打敗江州刺史何無忌、荊州刺史劉道規和豫州刺史劉毅之後,已經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
我們可以大膽地做出一個假設:如果盧循真的攻入了都城,他也一定會像從前的劉裕那樣,積極與豪門士族合作,率軍圍剿劉裕一系的殘部。
其實這也是劉裕最擔心的,因為盧循既不稱王又不稱帝,肯定是抱着打進都城聯合豪門士族的想法。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並不會感到恐懼,因為盧循充其量就是第二個劉裕罷了,所以此時的豪門士族態度都表現得比較曖昧。
劉毅等三人之所以會失敗,與豪門士族的不作為息息相關,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劉毅等三人對自己從前所向無敵的印象太深了。盧循從廣州翻山越嶺地趕過來,他們都不怎麼當回事,以為輕鬆就能取勝。
事實上,如果不是劉毅等三人輕敵冒進,而是穩紮穩打地死守,盧循的軍事行動又怎麼可能如此順利呢?
很多人認為:劉毅等三人之所以不願意堅守,完全是因為兵力不足,劉裕北伐南燕,把精兵良將都帶走了。
這種説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劉裕和劉毅、何無忌不睦,肯定會借北伐之機削弱這兩人。但這兩人也是自成體系的大佬,絕不會束手就擒。就算他們頂不住劉裕的壓力,也頂多就是分部分兵力出去,絕不至於傷筋動骨。
而荊州刺史劉道規是劉裕的弟弟,劉裕肯定不會打劉道規的主意。
所以在劉裕出征之前,肯定想辦法強徵了劉毅、何無忌的部分軍隊,但應該沒動劉道規的軍隊。藉口也不難找:荊州是桓氏的老巢,要防止桓氏餘孽反撲。而且荊州緊鄰着益州反叛勢力,所以荊州的軍隊不能動。
就算劉毅與何無忌分出去一部分兵力,也不至於敗得這麼快,因為盧循是從廣州起兵的,當時的廣州比蠻荒之地強不了多少。
而當時的豪門士族頂多就是不作為,卻沒有支持盧循的具體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劉毅等三人的失敗實在是難以原諒。
當盧循打到都城之時,單看實力也無法與劉裕相比。
從地盤上看,當時的盧循控制着廣州、江州以及豫州、揚州的部分地區,而北府卻控制着荊州、徐州、兗州和青州,以及劉裕剛打下來的南燕,還有劉毅等三人控制的豫州和揚州大部分地區。
從兵力上看,徐州、兗州、青州和揚州都沒有遭受什麼重創,而且荊州和豫州雖然遭受重創,但咬咬牙應該還是可以組織一些兵力的。南燕雖然剛打下來,並未能完全收服,但臨時抽調一點人馬應該也沒問題。而盧循由於行進過於迅速,以至於他們的兵源補充未必會非常及時。
從戰術上看,劉毅等三人居然敗給了從廣州翻山越嶺殺出來的盧循,劉裕肯定也會覺得奇怪,因為實力對比擺在那。這樣一來,劉裕肯定會詳細瞭解情況,知道劉毅等三人的失敗原因。只要劉裕對盧循起了提防之心,盧循就很難迅速取勝了。
各方面都是劉裕佔優,可從史料記載來看,劉裕卻覺得形勢岌岌可危,這是為什麼呢?
史書雖然一再誇大盧循的軍事實力,但有一個基本事實卻是無法否認的:盧循以廣州為根基,而廣州並不是什麼軍事中心,更不是什麼政治和經濟中心。從這個角度來看,盧循的實力就算再強也是有限的。就算經過了三個月的擴充,他又能擴充多少呢?
能讓劉裕感到心焦的原因只有一個:隨着劉毅等三人的慘敗,豪門士族的態度已經出現了鬆動,北府兵很有可能被他們拋棄!
劉裕只有朦朧的感覺,但身處都城的孟昶和諸葛長民感受更深,他們甚至有了挾持皇帝北渡長江的打算。想當初,桓玄也是這麼幹的。
循與道覆連旗而下,京都危懼,長民勸劉裕權移天子過江。——《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孟昶和諸葛長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在都城這種豪門士族雲集的地方,他們實在沒有信心。如果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這些人在背後瞎搗亂,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們認為應該把皇帝帶回北府兵的大本營——徐州和兗州。
但這種建議最終還是被否決了,因為桓玄就是被他們弄死的,他們非常清楚桓玄敗亡的原因。如果現在選擇挾持皇帝北歸,其後果就是北府兵成為桓玄第二。
一旦盧循進入都城,恐怕立刻就會與豪門士族取得全面合作。屆時,北府兵恐怕連一絲獲勝的希望都看不到。
萬般無奈之下,劉裕只得硬着頭皮在都城與盧循進行決戰,他心裏是什麼想法?我估計也是七上八下的。但幸運的是:盧循並沒有立刻發起進攻,給了劉裕寶貴的緩衝時間。趁着這個空檔,劉裕又開始奔走呼號,爭取豪門士族的支持。
道覆素有膽決,知劉裕已還,欲乾沒一戰,請於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數道攻之。循多謀少決,欲以萬全之計,固不聽。——《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
與桓玄相比,北府兵的有利因素要多一些,因為他們並沒有犯下太嚴重的錯誤。而北府兵與豪門士族合作已久,從總體上看,雙方的關係還算融洽。
這就給了豪門士族一種感覺:就算盧循獲勝了,我們獲得的好處也未必會比與北府兵合作時要多。所以當他們看到劉裕回到都城,開始與盧循對峙之後,對北府兵的信心似乎又恢復了一點。
要是盧循沒有給劉裕喘息之機,而是直接領兵攻城,劉裕就未必有機會重新梳通各關節。導致這一切發生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劉毅等三人敗得太快太慘了嗎?
盧循為什麼沒有立刻發起攻擊?我認為盧循是想求穩。劉裕戰功赫赫,盧循恐怕沒有信心能拿下劉裕。
盧循的做法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北府兵畢竟是寒人扎堆的地方,天生就與豪門士族犯衝。此時的盧循已經完全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他認為豪門士族一定會拋棄北府兵,選擇與自己合作,這絕不是痴心妄想。
可盧循還是低估了北府兵和劉裕,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們已經把實力延伸至東晉的各個角落。豪門士族的確不喜歡寒人,但他們認為一切盡在掌控,未必會為了盧循而與聽話的北府兵分道揚鑣。這個“聽話”當然是豪門士族的自我感覺,不過那幾年的北府兵也確實很聽話。
一個多月之後,盧循預料中的強援並沒有出現,自己的軍隊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因為在戰爭中,時間越長,守軍的氣勢就會越旺盛,進攻的軍隊則反之。
盧循或許會經常給屬下打氣,總而言之一句話:“北府那幫鄉巴佬很快就會被豪門士族捆起來送出城,大家不要着急。”可等了又等,這一天卻始終沒有到來。
當然了,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盧循肯定也沒有閒着,他一定也想方設法地聯繫豪門士族,希望他們能夠在城內搞和平演變。
但劉裕在城內,條件肯定比盧循便利,所以在這種“拉選票”的過程中,盧循逐漸敗下陣來。
盧循一敗再敗,最終只得投水自盡。北府兵度過了一次大危機,劉裕的個人名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