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二戰戰史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研究一位將領在戰爭中的表現,因為相當於戰史本身枯燥的數據、地圖來説,一位將軍在戰爭中故事會更加吸引人。
比如,你可能不知道漢軍是怎麼通過調動部隊、出其不意擊敗20萬趙軍的,但你一定知道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
二戰也是一樣,幾個名將的名字肯定比他們打過的戰役更加出名。
談起二戰德軍將領,現在國內最有名的一共有四位,分別是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莫德爾,其中前三者被譽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莫德爾則被稱為“防禦大師”,甚至有些人還把莫德爾稱為德軍防禦作戰第一人。
但要我説,德軍內部真正的防禦第一人應該是戈特哈德.海因裏希,而不是莫德爾。
對於海因裏希的評價我覺得可以引用一句古德里安回憶錄裏的描述:
“俄國人從未戰勝他!”
既然要介紹這位名將,就不得不提到羅斯拉夫利進攻戰役。
(一)斯摩稜斯克
1943年夏秋,隨着德軍在庫爾斯克展開進攻行動,已經平靜了半年之久的東線戰場再次活躍起來,只不過這一次進攻者的角色已經從德軍轉移到了蘇軍。
在庫爾斯克挫敗德軍的進攻以後,蘇軍部署在前線的多個方面軍馬上轉入反攻,在北、中、南三條戰線上對自己面前的德軍發起猛攻,將德軍打得節節敗退,接連收復了奧廖爾、哈爾科夫、頓巴斯等要地。
1943年8月5日,蘇軍收復奧廖爾,代表着蘇軍不僅擊退了德國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防線,還得到了進攻斯摩稜斯克的踏板,於是蘇軍統帥部馬上就給前線部隊下達指令,要求蘇軍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收復斯摩稜斯克,阻止德軍中央集團軍羣分兵去支援南方。
而在當時,德軍在斯摩稜斯克的防禦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斯摩稜斯克,另一個則是位於斯摩稜斯克以南的羅斯拉夫利。
由於此時蘇軍的戰略重心在南方地區,所以蘇軍便把位於斯摩稜斯克以南的羅斯拉夫利定為主攻目標,集中了125萬人、20640門各式火炮、143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1100架作戰飛機。
作為敵人,德軍在這裏的防禦兵力只有第3裝甲集團軍、第4集團軍和第2裝甲集團軍下屬的第55軍,以及部分北方集團軍羣的部隊,總兵力約在70萬人左右,大多編制不齊。更加糟糕的是,由於克魯格把大部分裝甲力量都交給了莫德爾,所以德軍不得不以步兵和少量的裝甲兵力來對付蘇軍的進攻。
8月7日,在做好進攻前的準備以後,蘇軍在炮火的掩護之下發起了進攻,試圖一口氣佔領羅斯拉夫利,為收復斯摩稜斯克掃清前進障礙。
此時的蘇軍還不知道,他們將要面對的敵人會是一個多麼難纏的對手。
(二)海因裏希大將
在講解德軍的防禦體系面前,我覺得有必要講一講此戰中德軍的主要指揮官——海因裏希大將。
戈特哈德.海因裏希,1886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他的父親是一位新教牧師,而他的母親則來自普魯士一個赫赫有名的軍人世家,受母親家族的影響,海因裏希從小就渴望加入軍隊,為德國的榮譽而戰。
1905年,海因裏希加入德軍,並參加了9年後爆發的那場世界大戰,當戰爭結束時,他已經晉升為一名陸軍上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他又以陸軍中將的身份參與了新的世界大戰。
不過很不巧的是,上帝似乎並不希望海因裏希馬上嶄露頭角。
1939年,他的堂兄龍德施泰特指揮南方集團軍羣橫掃波蘭的時候,他在西線防禦英法的進攻;而在1940年德軍閃擊法國的時候,他在C集團軍羣,負責牽制馬其諾防線內的法軍,一直沒能得到展現自己軍事才能的機會。
但我們常説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嚴重挫折的時候,海因裏希在防禦作戰中的才能也就有了用武之地,隨後他便被晉升成了德國第4集團軍的司令,防禦中央集團軍羣的左翼防線。
而這一次蘇軍對羅斯拉夫利的進攻,最大的對手就是恰好就是海因裏希率領的第4集團軍。
(三)矛與盾的較量
8月7日,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聯西方面軍,海因裏希早就讓士兵們做好了準備,蹲在戰壕裏等蘇軍自己撞到德軍的防禦工事上來。
在整個1943年的春夏季,海因裏希一直在指揮部隊加固現有的防禦陣地,到了8月份的時候,德軍在羅斯拉夫利的防禦工事已經變得固若金湯。
根據蘇軍的大縱深作戰模的特點,海因裏希照搬了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大縱深防禦工事,他的部隊沿着交通線修築了6道總縱深達到100~130公里防線,每一道防線都部署有機槍和反坦克火力點,重機槍和各式火炮組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空白的火力網,各個陣地之間則遍佈雷場和各種障礙物,而在一些重要地點更是埋伏着機槍和重炮,就連居民點都被混凝土和木板變成了一座座堅固的堡壘。
雖然機動力量不足,但是海因裏希用它自己的方式彌補了德軍這一缺點。
而他的部隊也為戰鬥做好了準備,畢竟海因裏希可不是那種對部下管理很寬鬆的長官,據説他曾在沒有軍事法庭審判的情況下吊死了4000多個逃兵,就連莫德爾也會以“把你們送給海因裏希”來威脅在戰線後方過於放鬆的德軍士兵。
8月7日,戰鬥開始。
作為進攻者,蘇軍先是集中近衞第10集團軍和第33集團軍的主力,對德國第268步兵師的防線發起猛烈進攻,為了儘快突破德軍防線,西方面軍司令索科羅夫斯基還在當天把第68集團軍的一部分也投入了戰鬥,不斷的衝擊德軍防線。
而海因裏希則作針對性部署,不斷地往前線投入預備隊,讓蘇軍始終無法突破德軍防禦。
雙方激戰一整天,蘇軍不惜代價拼死猛攻的,但每一次都被德軍恰到好處的援兵和炮火支援所擊退,一線陣地更是反覆易手,可直到8月9日晚,蘇軍才只在德軍陣地上突進了3公里左右,而此時應該海因裏希增援還在不斷趕到戰場。
8月10日下午,蘇聯第29近衞步兵師下屬的2個步兵團在己方炮兵和坦克的掩護之下,對德軍陣地發起猛攻,但是卻被德軍部署在側翼、縱深和周圍高地上的炮兵火力攔截,傷亡慘重。
隨後蘇軍指揮員調整進攻方向,猛攻德軍防線高地,試圖清理掉位於高地的德軍,但這一次蘇軍步兵卻直接遭遇了德國8個迫擊炮和火炮連的轟炸,傷亡進一步加劇。
直到當天下午,蘇軍步兵才在炮兵和坦克的掩護之下攻佔了這個高地,而此時德軍的預備隊已經趕到了戰場,蘇軍浪費大量時間和無數人命才搶下來的這座高地對戰局幾乎毫無意義。
這似乎是整個戰役的縮影,每當蘇軍耗費大量時間、生命拿下德軍的一條防線,馬上就會發現這對於整個戰局來説毫無意義。
8月11日,蘇軍奪取高地以後遭遇了德國第2裝甲師的反擊,在擊退德軍的反擊以後,蘇軍決定在第二天就對德軍發起追擊,而此時德軍主力已經在海因裏希的指揮下進入了第二條防線堅守,蘇軍不得不重複自己之前幾天所做的一切,繼續以大量時間和人命去進攻德軍防線。
(四)蘇軍轉移進攻重點
從8月7日到8月下旬,蘇聯西方面軍一直在羅斯拉夫利地區和海因裏希的部隊血戰,雖然傷亡慘重,但是得到的戰果卻並不讓人滿意。
與此同時,德軍第4集團軍雖然一直在撤退,但是卻源源不斷的得到了來自後方的增援,截至8月18日海因裏希得到的援兵已經高達11個師。
就在蘇聯西方面軍和海因裏希的部隊血戰的時候,蘇聯加里寧方面軍也從北面派遣來了第37集團軍猛攻海因裏希下屬的第27軍,德軍兵力雖然只有3個師,但不僅擋住了蘇軍的進攻,還不斷對蘇聯第37集團軍發起反攻,光是在戰鬥第一天德軍發起的反擊數量就24次。
最終,在經過長達5天的鏖戰以後,蘇軍第37集團軍因為傷亡慘重只能暫停攻勢,而此時蘇軍的推進距離只有6~7公里。
靠着海因裏希的堅守,莫德爾總算能把自己的部隊完全地撤到布良斯克地區,而斯大林也發現了再這麼硬打下去不是辦法,下令蘇軍將進攻重點從羅斯拉夫利轉向葉利尼亞地區,海因裏希由此贏得了這場兵力懸殊的防禦作戰。
根據德軍的十日報告,截至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時,海因裏希的第4集團軍只傷亡了13300人,而西方面軍則損失了33萬餘人,算上蘇德兩軍其他部隊的戰損,整個斯摩稜斯克戰役蘇德兩軍傷亡比高達8:1,海因裏希也因此得到了防禦大師的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5年柏林外圍的澤洛高地上,海因裏希也讓朱可夫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而海因裏希也是希特勒親點在最後時刻防禦柏林的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想了解二戰德軍在戰略、戰術、戰史領域更多的知識,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