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看到兩條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氣出問題來的新聞,作為一名老師,很理解,又很同情。
第一條新聞是一個初中生的媽媽,和兒子因為作業和遊戲發生爭執後,想不開跳樓。
第二條新聞是一個安徽的媽媽,因為批評孩子被孩子奶奶指責,一氣之下,捅了自己7刀。真是個狠人啊。
記得之前帶高三的時候,一個家長到辦公室來找我,很着急,説他家孩子一點都不急,每天放學慢悠悠的回家,慢悠悠的吃飯,慢悠悠的起牀,慢悠悠的寫作業。他們夫妻兩個都急死了,但是越急,孩子就越不急。而且有時候心裏急,又怕表現出來引發爭吵,影響孩子學習情緒,不能説只能憋在心裏,感覺自己都快被憋出病來了。問我怎麼辦?
我對這位家長説:教育孩子有境界之分,
最高的境界是:孩子着急我不急,孩子找我提問題。
最低的境界是:孩子不急我着急,然後病急亂投醫。
從新聞和家長反應的情況來看,這種情況應該算是教育的最低境界了,那麼家長該如何扳回一成,轉變局面,讓孩子從不急到急,家長從急到淡定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家長操作的一些誤區:
1.孩子不自覺,吼或打就好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我的同事也遇到過,有一天同事上班,嗓子是啞的,我問她是不是感冒了,她苦笑一下,説吼孩子吼得。連最會教育的老師,在遇到自家孩子寫作業不認真不及時的情況,都會暴走,更何況是非教師的家庭呢?
昨天我在房間寫文章,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哭喊聲。我到窗前一聽,原來是樓下正在打孩子。仔細一聽,好像是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質量不好的情況。打的很兇,都能聽出來掌掌到肉,聽得我膽戰心驚。若不是特殊時期,我都要下樓解救那個孩子了。好在打了一會兒不打了,只聽到抽泣聲。
相信打小孩應該不是一個兩個家長,而是一種普遍現象。作為一名老師,同樣一道題,對有的孩子講一遍就行了,有的孩子得聽好幾遍才能接受,有的時候實在很無奈,感到“朽木不可雕也”,但無奈歸無奈,還是得換着方法解釋,直到孩子能聽懂為止。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裏提到,使用打罵的方式,會帶來兩種嚴重後果,一種就是讓孩子膽怯,一種是讓孩子憎恨。
能讓孩子順利寫作業,需要的是方法。打和罵除了增加時間成本,讓孩子膽怯或者憎恨之外,對解決根本問題是無效的。説到底,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發泄情緒的途徑罷了。
2.孩子速度太慢了,我得額外加作業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寫作業太拖沓了,一個字擦來擦去好幾遍,本子都要破了,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的時間,能寫好幾門作業,而我家孩子只能寫一門,我得額外延長孩子學習的時間,以達到趕超的目的。
其實這樣的想法也是治標不治本。孩子寫作業效率低,不是拉長時間戰線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孩子休息不好,第二天聽課效率不高,更會耽誤完成作業的時間。長此以往只會惡性循環。所以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孩子作業的速度問題,學習的效率問題,而非延長學習時間。
3.孩子已經很拖延了,我來幫孩子搞好後勤
這點相信很多家長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做。什麼意思呢?孩子本來學習就磨蹭,時間就不夠,所以家長索性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了吧,甚至有的家長早上會幫孩子把牙膏擠好,讓孩子多1分鐘睡覺時間。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但是,作為一名老師,我負責任的告訴各位家長,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分割不開的,如果孩子平時在生活上就不拘小節,那麼他寫作業很大程度上會粗心大意,如果孩子在平時就不注重整理和歸納,總是丟三落四,那麼他在學習上,也很大程度上不知道如何規劃學習,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沒有學習效率。
4.口不擇言,別人家的孩子上線
有的家長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會有意無意的提到孩子的堂哥表姐,鄰居學長學姐,總之就是別人家孩子開始上線。在《奇葩説》這個節目中,就討論過表揚這個詞。有一位辯手説,一定要慎重地對待表揚,因為表揚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意味着同時在貶低一個人。
所以稱讚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就是在貶低自己家孩子。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就提到了好幾種暴力溝通方式,其中一種就是比較法。通過比較,達到貶低的目的。
比較帶來的,只有刺痛和傷害。所以很多時候,尤其在吵架的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
“既然別人家的某某好,那麼你就要某某來當你的孩子啊!”
5.反應過度,或者冷淡,情緒變化無常
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在,家長和老師溝通之後,或者聽了一場教育講座之後,感覺自己學了一套新方法,或者反思之前的暴脾氣或者太温和的教育方法有問題,然後立馬來個360度大轉彎,讓孩子措手不及。
其實,任何教育方法的改變,都是循序漸進的,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常態的環境,而不是突然從暴風驟雨進入風平浪靜。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家長平時對孩子比較冷淡,突然有一天,孩子回家後,家長給了孩子一個擁抱,説:“兒子,我愛你!”
那麼等待他的回應,很可能是:“媽,您沒毛病吧?”
1.在方法之前講戰略,在戰略之前講理念
其實這點是最重要的,我放在第一點講。很多家長到辦公室來,諮詢我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最具有實操性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在方法之前,更重要的其實是家長的教育理念。如果一個溺愛型的家長,採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最後的結果一定不會是期待的。
所以,面對孩子不着急這個問題,其實要樹立的最重要的理念是,孩子得學會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拿着鞭子抽出來的孩子,最後一定不會是優秀的孩子。從思想上的根本改變,才是方法操作的基礎。
很多種情況,家長之所以把自己逼成了焦慮型家長,都是因為把孩子的事情變成了自己的事情。越是着急,孩子越是不急,形成了惡性循環。大包大辦,通常都是第一次騎虎導致的難下。家長必須知道,我們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孩子的內驅力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做的,不是看管,而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給予孩子監督和鼓勵。
其實培養孩子習慣的最好時間,是在小學階段,如果錯過了,那麼高中很可能就得承受之前沒好好引導的辛苦。
2.保持冷靜,釐清問題
第二步,是要保持冷靜。前幾天,我給女兒讀繪本,教孩子辨認顏色,孩子總是講錯,有一天,女兒又説錯了。我就有點着急,感覺這麼簡單的問題,要教這麼多遍?
後來我問了我自己問題,我在女兒這麼大的時候,我有她做的好嗎?作為她的母親,我的智商高嗎?就算現在不認識,以後會不會認識呢?不認識對生活有很大影響嗎?女兒在其他方面表現的如何呢?
問完我自己這幾個問題,突然就釋懷了。有時候家長之所以暴躁,尤其是在小學初中階段,其實正是成年人的一種高傲。認清現實問題:我們作為父母只是先於孩子知道一些知識罷了,所以才會感覺孩子學得慢。但其實孩子已經付出了不少努力了。
其次,對於高中生來説,家長一定要搞清楚問題所在,孩子學習慢,作業效率不高,究竟是寫字速度慢,還是孩子根本就沒有學紮實。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解決辦法。不可以一概而論。
保持冷靜,搞清楚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3.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學習習慣
在《忍住,別插手》系列圖書裏,作者就提到了一個觀點,如果孩子能夠安排好金錢,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好自己的物品,那麼就一定會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在未來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什麼意思呢?上文剛剛説過,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是不可分割的。在古代就有這樣的句子“不事一屋,何以安天下?”其實道理差不多。
所以讓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其實對學習是百利而無一害。如果孩子真的學會管理時間,珍惜時間,就算是自己擠牙膏,也可能會播放英語聽力,不會浪費時間的。家長們真的不用做抓小放大的事情。
4.讓孩子看見學習的快樂,激發孩子內驅力和緊迫感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説過這個問題,如果孩子學習或者寫作業拖拉,到底該怎麼辦,她提到了一個小學生的解決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自由支配時間的快樂。什麼意思呢?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給她報了這個興趣班那個特長班,或者是佈置了額外的作業,那麼留給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就很少。孩子感覺,就算寫完了作業,也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通過拖延寫作業時間獲得神遊的機會吧。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和孩子約定,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寫完作業,保證正確率,那麼就給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盡情的休息和玩耍。當然家長一定要説話算數,千萬別出爾反爾。那麼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支配時間,就激發了內心的動力。
一位泰國的媽媽,在兒子提出不想上學之後,沒有打罵,也沒有責備,就陪着孩子一起去撿垃圾,結果孩子一整天才賺了一點點錢,連水都買不起,這個孩子才知道上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再也沒有提出要去上學了。
但是這只是小學生的解決辦法。那麼高中生怎麼辦呢?其實道理是一樣的,讓孩子體驗一把,學習的快樂,不好好學習和生活的痛苦。當然方法有很多種,要看孩子的性格來。給大家説一個老師和家長配合,改掉孩子賴牀的真實案例吧,希望大家可以得到一些啓發:好幾年前,帶了一個學生,總是上學遲到,遲到的理由一般都是媽媽開車太慢,鬧鐘忘記設置......孩子的母親抱怨,孩子總是不起牀。後來我對孩子的母親説,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的母親和孩子約定,每天早上叫醒兩次,如果錯過時間,那麼家長就直接開車上班,不再接送,讓孩子自己跟公交車上學。我和孩子約定,如果孩子遲到,那麼就罰打掃衞生,遲到多久掃多久。如果無故曠課,就直接通報年級部,給處分。一開始這個孩子以為是説着玩的,沒想到有一次她媽真的開車走了,她知道是來真的了,就沒敢再遲到了。這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與之類似,我們還和家長約定過定時熄燈,沒收手機,家長不再送作業到學校之類的方法。當然再提醒一遍,方法一定是量身定做的,針對不同孩子的秉性來的,不可以照搬,否則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5.以身作則,營造家庭氛圍
最後一點,其實是對家長的要求。家長如果希望孩子樂觀,自己就得積極;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好學,自己就不能回家直接玩手機。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對學習用心,自己首先得對孩子用心。孩子如果寫作業出現了各種問題,家長一定要學會研究問題,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與此同時,家長們還得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在不少新聞報道中,出現過家長陪孩子考研,結果家長和孩子都考中了,這其實就是家庭共學的案例。有一位叫朱騰強的49歲的父親,陪女兒學習,然後通過了司法考試。有這樣好學會學的父親在旁邊,孩子又怎麼會偷懶呢?
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沒寫,但是希望看過這篇文章的家長,都能根據自家孩子的脾氣和性格,摸索出一套針對自己孩子的戰略戰策。只要家長真心誠意的關心孩子,希望孩子好,也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再配以科學的教育方法。最終,一定會放心地讓孩子主導他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幫孩子急大大小小的事之後,怪孩子不着急。幫孩子承擔了所有的責任後,怪孩子沒有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