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圍的涅姆港
南斯拉夫曾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強國,後來在民族分裂的內部環境以及他國勢力的干擾之下走向解體,分裂出了6個國家。
在這6個國家當中,除黑山、斯洛文尼亞分別擁有293公里及47公里海岸線外,前南斯拉夫將近90%的海岸線,都被克羅地亞一個國家佔有,算上島嶼總長約5835公里,而剩餘國家沒有海岸線和出海口,基本都是內陸國。
波黑也差一點淪為內陸國,但克羅地亞將一小段海岸線拱手相讓後,波黑便擁有了可以通往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涅姆港”。
▲南斯拉夫各國分佈和涅姆港的位置
這個涅姆港的存在非常特殊,它橫跨在克羅地亞領土之間,將其領土劃分成南北兩半。究竟,克羅地亞是如何繼承大部分海岸線的?為何願意將這24公里海岸線“讓”給波黑?
一、前南民族的形成與分化過程
前南斯拉夫有小歐洲之稱,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其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的後裔。4-7世紀,歐洲爆發民族大遷徙,當時有一批斯拉夫人南遷至巴爾幹半島腹地定居,與當地居民融合同化成新的民族羣體—南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起源於波蘭的維斯瓦河河谷地帶
南斯拉夫人雖有着相同的族源與語言,但他們並沒有往民族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反而逐漸演化出了多民族分支,這與巴爾幹半島的地理環境以及宗教文明脱離不了干係。
巴爾幹半島處在亞非歐三大洲的交匯處,瀕臨地中海、亞得里亞海、黑海等重要海域,歷年以來都是大國的必爭之地。在這種強鄰環伺的背景下,巴爾幹半島逐漸形成多方勢力割據的政治局面。
加上其地表條件崎嶇不平,導致生活在當地的居民都處在不同的地域,基本是相互隔離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聚集區,這才給了南斯拉夫民族區域性分散發展的條件。
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到來,成了南斯拉夫民族分化的催化劑。
▲巴爾幹半島地貌圖
南斯拉夫人遷入巴爾幹半島之後,其宗教信仰受到周邊國家潛移默化的影響。公元11世紀,基督教分裂出東正教與天主教兩派,雙方分裂勢力穿過巴爾幹半島,以波黑作為分界線。
這條分界線也曾經是東西羅馬帝國的分界線,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東羅馬帝國不斷東征西擴,而西羅馬帝國因抵擋不住蠻族入侵,被蠻族攻陷佔領最終滅亡。
▲東西羅馬分界線
拜占庭帝國勢力囊括了南斯拉夫民族分佈的東部,所居住在這些區域內的南斯拉夫人,全都信仰東正教。
而南斯拉夫人分佈的西部地區,處在日耳曼民族的勢力範圍內,生活在該區域的南斯拉夫人信仰天主教。
南斯拉夫各民族分支,形成了天主教與東正教兩股宗教勢力對立的局面。不過這種情況延續到14世紀就發生了轉變,因為奧斯曼帝國入侵征服巴爾幹,強制信仰鮑格米勒教的波黑皈依伊斯蘭教,由此催生出了波黑穆斯林民族,導致南斯拉夫宗教局勢,從兩教對立的關係向三教分野的方向發展。
▲南斯拉夫宗教分佈,綠色區域信仰伊斯蘭教,橙色區域信仰天主教,黃色區域信仰東正教
正是在特殊地理條件、複雜民族成分及宗教色彩的衝擊下,南斯拉夫民族的各分支才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分界,並從部落聯盟向建立國家的方向發展。中世紀時期的巴爾幹地區,誕生出了若干王國,其中就包括克羅地亞王國。
二、克羅地亞及波黑海岸線的由來
托米斯拉夫帶領克羅地亞人,於公元10世紀佔領巴爾幹半島的潘諾尼亞平原,並在統一南部沿海地帶達爾馬提亞城邦之後將二者合併,建立起獨立的克羅地亞王國。而達爾馬提亞領土,就是克羅地亞佔據前南斯拉夫大部分海岸線的關鍵。
▲達爾馬提亞
達爾馬提亞位於亞得里亞海東岸,與意大利半島隔海相望,擁有眾多的島嶼及天然良港,一直以來都是強鄰的爭奪之地,被威尼斯,奧斯曼帝國以及奧匈帝國等強國先後佔據。
威尼斯是意大利城邦國家,位於亞得里亞海頂部位置,是歐洲與地中海貿易通道的必經之地,憑藉自己的地理優勢從海上貿易中崛起。
克羅地亞王國統治達爾馬提亞時期,威尼斯在亞德里亞海的擴張就一直受阻,過路還得向克羅地亞支付通道費用。爭奪達爾馬提亞對威尼斯來説很重要,是其建立海洋帝國的重要一步。
▲威尼斯城市共和國位置
克羅地亞王國存在了一個多世紀,就因王室血統終結走向衰亡,領土被北部的匈牙利王國吞併。威尼斯為了趁機搶奪達爾馬提亞海岸,與匈牙利王國展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爭鬥。
13世紀,匈牙利在路易國王的帶領下,佔領了達爾馬提亞的大部分城鎮,威尼斯被迫與其簽訂停戰條約,放棄爭奪達爾馬提亞的統治權。結果匈牙利王國內部陷入王位爭奪戰,無力再控制達爾馬提亞,就把王權野心放在征服北意大利的身上。
▲匈牙利各大王朝
為了尋求結盟關係,匈牙利把自己在達爾馬提亞的所有權,賣給了威尼斯共和國,使威尼斯獲得了征服達爾馬提亞的合法性。威尼斯趁着匈牙利與奧斯曼帝國的作戰時期,逐步將達爾馬提亞據為己有。
奧斯曼帝國是14世紀崛起的,崛起之後向巴爾幹半島擴張,擊敗了匈牙利、拜占庭、保加利亞以及其他歐洲小國,成為巴爾幹半島的“主人”,隨後逐步向巴爾幹半島推廣伊斯蘭教,不少南斯拉夫人被同化成為穆斯林。
為了爭奪地中海海上霸權,控制商貿商路,奧斯曼帝國又把擴張目標鎖定在威尼斯身上,與威尼斯爆發了七次戰爭,將其統治的達爾馬提亞佔領。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維也納戰爭是奧斯曼帝國的命運拐點,奧斯曼帝國西征維也納失敗之後,國力由盛轉衰,在桑塔戰役中輸給了奧地利,最後被迫尋求和談,與多國簽下了《卡洛維茨條約》,條約中不僅將匈牙利以及克羅地亞的大部分領土都劃給奧地利,還把達爾馬提亞重新歸給了威尼斯。
達爾馬提亞南部有一個叫拉古薩的地方,14世紀曾與威尼斯締結過《扎達爾和平條約》,擁有相對獨立的主權,所以達爾馬提亞被威尼斯掌控之後,拉古薩還是保留了大部分的獨立性,只承認威尼斯的宗主權,但不願意被威尼斯直接控制。
▲粉色區域為威尼斯統治領土,褐色區域為拉古薩
威尼斯此次重獲達爾馬提亞後,勢力直逼拉古薩。拉古薩擔心領土會被威尼斯蠶食,索性把自己北端的一小塊土地分給盟友奧斯曼帝國。目的是為了製造威尼斯和奧斯曼的緩衝地帶,保證自己的領土安全。
而這塊在達爾馬提亞和拉古薩之間的土地就是涅姆,涅姆變成奧斯曼帝國領土之後,歸給了波斯尼亞省管制,這就是波黑擁有海岸線的歷史依據,之後還成為了波黑的永久組成部分。
▲拉古薩是杜布羅夫尼克的古稱
奧斯曼帝國衰弱之後,歐洲爭霸局勢發生了改變,拿破崙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崛起。拿破崙為了角逐意大利,帶領法軍與控制意大利北部的奧地利發生了戰爭,並且中途還向威尼斯共和國提出結盟請求。
威尼斯當時扮演的是中立國的角色,所以拒絕了法國的結盟請求。結果拿破崙擊敗奧地利後,為了換取奧屬尼德蘭,與奧地利之間做了秘密交易,兩國還為此簽訂了《坎波福爾米奧條約》。條約當中的秘密條款就是瓜分威尼斯,而威尼斯被拿破崙隨便安了個反法罪名,就被法國滅國了。
▲法國軍隊入侵威尼斯
意大利戰場勝利以後,拿破崙佔領了奧地利控制下的克羅地亞,和威尼斯的大部分領土。但後來在遠征俄羅斯的過程當中兵敗莫斯科,其建立的帝國霸權也隨之瓦解,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等地還沒被法國“捂熱”,就又流轉到奧匈帝國手中。
奧匈帝國是一戰戰敗國,一戰結束後被肢解成若干個國家。由於威尼斯共和國曾經控制過達爾馬提亞,因此後來獲得統一的意大利也對這塊土地提出領土訴求。戰爭期間英法為了拉攏意大利王國加入同盟國,曾允諾會在戰後將達爾馬提亞瓜分給意大利,結果意大利還是向協約國倒戈了。
而當時的巴爾幹地區剛好颳起一股“南斯拉夫主義”,南斯拉夫各民族分支為了擺脱長期以來被外族侵略的命運,聯合到一起爭取獨立。
▲代表斯拉夫主義的三色旗
在塞爾維亞的領導下,南斯拉夫王國組建了,這是南斯拉夫人史上的第一次統一,而意大利只拿走了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
南斯拉夫王國將達爾馬提亞併入克羅地亞省後,基本奠定了克羅地亞的現代版圖。克羅地亞海岸線是歷史因素形成的,早在克羅地亞王國期間達爾馬提亞就已經是他歷史版圖中的一部分,雖然被大國割據分分合合多年,最終還是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重新合併到了一起。
南斯拉夫解體之後,克羅地亞順理成章繼承其“歷史遺產”,擁有這五千多公里的海岸線。
▲1939年南斯拉夫王國將克羅地亞與達爾馬提亞合併成“克羅地亞省”
三、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波黑戰爭爆發
南斯拉夫王國成立之後,塞爾維亞民族企圖建立霸權,忽視王國內部由於宗教和歷史而造成的差異,不承認南斯拉夫其他民族的存在,硬是把克羅地亞等民族説成是自己的民族分支,還流放了很多反對“大塞爾維亞”的克羅地亞人,導致塞、克的民族關係非常緊張。
二戰期間,塞爾維亞還領導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政變,退出法西斯軸心國,希特勒被激怒,便採取閃電戰襲擊了南斯拉夫,並利用克羅地亞對塞爾維亞不滿的民族情緒,煽動克羅地亞發起兵變。
▲1941年克羅地亞宣佈獨立,成立克羅地亞獨立國,並且加入軸心國行列,成為法西斯政權的傀儡國家
納粹集團只用了11天就將整個南斯拉夫王國控制,而克羅地亞的烏斯塔沙軍隊在王國滅亡之後,對塞爾維亞等民族展開種族大清洗。據統計,當時有40萬塞族人被屠殺,這也是塞克關係走向惡化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南斯拉夫在鐵托的帶領下“復國”,其民族矛盾也在鐵托強權下得到壓制,但塞克之間的根本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鐵托是克羅地亞人,為扶持克羅地亞發展,把大屠殺行動惡行全推給納粹,刻意模糊塞克矛盾,為之後的分裂埋下禍根。
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便成一盤散沙,各民族分支各謀其路。由於波黑的地理位置夾在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領土之間,波黑的民族構成,除了在奧斯曼帝國影響下改信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以外,還有塞克兩大族。南斯拉夫解體之後,三族就在波黑獨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波黑地理位置
在波黑,穆族和克族立場一樣,都主張獨立,不同的是穆族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國家,而克族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塞族則不同意獨立,他們主張與塞爾維亞國合併成新南斯拉夫。三族開始為各自的政治主張做鬥爭,爆發了波黑戰爭。
波黑戰爭是南斯拉夫解體的產物,但他不單單只是境內三族的鬥爭,其背後還有西方勢力的干擾以及塞克兩國的介入。塞族的背後是以俄羅斯為主的東正教國家,穆族的背後是伊斯蘭世界,克族的背後是則是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導的北約國家。
在波黑戰爭裏,除了西方勢力的軍事援助以外,塞克兩國也都派出援兵為自己支持的一方作戰,而波黑境內的穆克兩族擔心塞族一家獨大,還聯合到一起對付塞族。
▲波黑2013年的宗教成分,伊斯蘭佔51%,東正教佔31%,天主教佔15%
波黑戰爭成為了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戰場,聯合國為了制止戰爭規模繼續擴大,授權北約介入,波黑戰爭也由此劃上句號,最後塞克穆三族簽訂了和平協約,決定一起共治波黑。
四、克羅地亞“統一之橋”爭議
涅姆是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邊界的產物,屬於波黑的歷史邊界。波黑獨立以後,自然而然繼承了奧斯曼帝國的遺產“涅姆”。
涅姆的地理位置臨近克羅地亞,居住人口也基本都是克羅地亞人,但南斯拉夫解體之後,克羅地亞不僅沒有強佔涅姆,反而將其拱手相讓給波黑。其中緣故與涅姆港的出海價值,以及穆克兩族建立的戰爭友誼有關。
▲涅姆港
涅姆港沒有出海空間,被克羅地亞的佩列沙茨半島以及其他島嶼阻隔,如果克羅地亞不允許波黑船隻進入國際海域,那波黑的這段海岸線就等於“形同虛設”。而穆克兩族在波黑戰爭期間有合作關係,克羅地亞也給予過武力支持,所以不願在一段價值不大的海岸線上與波黑起爭執。
雖然出海空間不高,但涅姆港的存在還是嚴重影響了克羅地亞的南北交通,因為他將克羅地亞北部主體領土,與南部的杜布羅夫尼克隔開,導致克羅地亞要途徑波黑才能互通。為了加強南北聯繫,克羅地亞決定修建佩列沙茨大橋,將截成兩段的領土連接到一起。
▲大橋搭建的具體位置
波黑反對大橋的修建,因為他們在涅姆邊境設立了邊檢站,長期以來都在對克羅地亞南北來往人員收取過路費,一旦大橋建起,克羅地亞南北往來就會暢通無阻,波黑將會損失很多利益,因此就以橋樑太低阻擋大型船隻進入涅姆港為由,反對這個項目。
佩列沙茨大橋不只是克羅地亞的“統一之橋”,還是歐盟的資助項目,主要資金來源都在歐盟。但波黑一直都想加入歐盟,歐盟為了幫助克羅地亞重啓項目,給波黑施加了不少壓力。
▲佩列沙茨大橋
再加上波黑與克羅地亞有個跨境大橋的項目—薩瓦河公路大橋,克羅地亞以不配合跨境大橋建立為要挾,警告波黑不要再阻攔佩列沙茨的搭建,波黑再三權衡之下妥協了,但提出了大橋必須高於海平面55米的要求,避免影響涅姆港的通航,實際上波黑並沒有高於55米的船隻,這只是故意為難克羅地亞而提出的條件。
雖然佩列沙茨項目在歐盟的資助下順利重啓,但波黑境內民族黨派對這一項目始終各持己見。因為波黑雖然是統一的國家,但其內部是三族分治的情況,穆族、克族及塞族會輪流執政。為了爭奪執政權,他們便利用佩列沙茨大橋項目作文章,佩列沙茨大橋項目早就從克羅地亞與波黑之間的問題,轉變成波黑自己的內部爭議了。
文史愛好者丨北美近現代歷史研究方向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