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雖未列“戰國七雄”,卻堅持到戰國晚期
讀史至魯國滅亡,總有諸多疑問,魯國並未列入“戰國七雄”,卻存國至戰國後期。我們帶着這個疑問現將見諸於史書的關於魯國滅亡的記載整理如下:
1、魯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魯頃公出逃,躲到魯都之外,成為平民。魯國自此絕祀。《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於下邑,為家人,魯絕祀。”令人不解的是,“楚國滅魯國”,對楚國來説,如此大事,應該大書特書,《史記·楚世家》卻隻字未提。
2、《資治通鑑》對魯國滅亡的記載稍微詳細一些,記載如下: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楚王遷魯於莒而取其地。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楚滅魯,遷魯頃公於卞,為家人。
魯國之所以存國至戰國後期,主要歸功於當時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現分析如下:
一、晉國分裂,他國得安
晉國六卿主政前,魯國以晉國為大,禮敬有加,《史記·晉世家》兩次記載“魯君朝晉”,即晉景公十三年,魯成公朝晉,以及晉平公六年,魯襄公朝晉。
以晉君為首的公室力量在與六卿鬥爭的結果是,公室力量日漸消亡,無力與六卿相抗衡。最終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勝出,成為六卿之主。
六卿主政晉國
在六卿搞定晉君之後,卿族之間又開始相互攻伐。《史記·晉世家》記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智氏率領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分其地,六卿變四卿。
六卿兼併至四卿
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的做法令晉出公氣憤不已,於是“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令晉出公沒想到的是四卿可不是善茬,“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此時四卿之中智氏最強,按照這個邏輯,四卿再相互攻伐,最終有可能會僅剩一家獨大,最終佔有晉國。據記載,“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分範氏、中行氏領地之後。智氏一家獨大,智氏以自己實力強大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僅有趙氏不給。
智氏率領韓氏、魏氏討伐趙氏,因智伯驕狂之言,令在場的魏桓子、韓康子頓時有“兔死狐悲”之感。韓、趙、魏三家一拍即合,一致對付智氏,智氏滅亡,三家分智氏領土。
韓、趙、魏分晉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悼公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晉國卿族兼併,歷經六卿主政,至三家分晉,他們的精力集中於應付來自卿族之間威脅。
二、田氏忙於代姜齊
1、當春秋之世,魯國尚屬大國。齊桓公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稱霸,對老牌姬姓諸侯國魯國尚屬有禮,魯國無滅國之憂。
隨着齊桓公離世,齊國國內瞬間陷入一片混亂,齊國霸業難以為繼,歷經“五子爭立”引發的公族內耗,以及以“崔慶之亂”為代表的卿族攻伐。
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
2、《史記·田敬仲世家》記載:“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衞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復定”。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哀公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田常誅殺齊君齊簡公的事情,一直令他心神不寧,畢竟作為臣子誅殺國君,實屬大逆不道,不但會讓世人非議,甚至還會令諸侯列國以此為由興兵討伐。到那時,田氏數代家主的努力將毀於一旦。
經過一番盤算,田常打算利用掌控齊國的機會與諸侯列國修好。在田常的安排下,齊國不但歸還了原來侵佔魯國、衞國的土地,還向晉國、韓氏、趙氏、魏氏、吳國、越國派出特使,以示修好。
田常專齊
在外交上睦鄰友好的同時,在齊國國內,田常採取了許多優惠措施,施恩於齊國上下。一時間,田氏在齊國內外名聲大噪,田氏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齊國國政盡歸田氏。
齊國田氏掌握國政之後,直到放逐齊康公,獲周天子認可為諸侯忙於“代姜”,無暇他顧。
3、進入戰國,田氏得齊之後,面對來自魏國霸權的壓力,齊威王同樣進行了國富民強的改革,無暇“謀魯”。至齊湣王稱東帝,有意擴張領土,以興兵滅宋引來燕、魏、楚、韓、秦、趙聯合討伐,差點滅國。
六國攻齊,齊王大驚
此後,齊國元氣大傷,全部精力用於關注楚、燕、韓、趙、魏局勢,以及來自秦國的壓力,難有滅魯之心。
三、吳示強於諸侯時,魯國尚安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繒,徵百牢於魯”。
魯哀公七年,即吳王夫差九年,吳國曾為鄒國出頭討伐魯國,當大軍至魯城下,遂“盟而去”。
吳王夫差欲霸中原
吳國戰勝越王勾踐之後,北上中原稱霸,頻繁用兵中原強國齊國、晉國,對於小小的魯國,有時僅教訓一下。至魯哀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吳國對魯國,僅示以威,無滅國之圖。
四、楚國滅越國
據歷史記載,越王勾踐滅吳國之後,趁勢領兵北上,渡過淮河,不但“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還主動“致貢於周”。當時的周天子周元王立即派人“賜勾踐胙”,並“命為伯”。自此越王勾踐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認可,據記載,“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當霸主了,即有霸主的派頭,越王勾踐對鄰國大施恩惠,“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強在位的時候,制定了北伐齊國,西征楚國的戰略計劃,試圖與中原諸侯列國一爭高下。
正當越國上下準備北上伐齊國的時候,齊國説客到訪,越王無強竟然被其一番陳詞鼓動的熱血沸騰,“遂釋齊而伐楚”。
齊使説服越王
令越國上下難以想象的是,楚威王嚴陣以待,“興兵而伐之”,結果越國戰敗,最悲慘的就是勝券在握的越王無強被殺。楚國大獲全勝,“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齊威王派特使至越,雖然避免了與越國交鋒,但卻遭到楚國的攻擊。
楚國滅越國
更可憐的是越國,“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至此,越國分崩離析,諸族子弟各自為政,紛紛自立為王,並臣服於楚國。
楚國本來處於弱勢,經此一役,奮力一搏不但除掉了心腹之患,還極大地拓展了疆域範圍。
越國稱霸之時,未曾欺負魯國,反而大施恩惠,歸還失地。至越國為楚國所滅,越國示強於齊、楚,魯國倖免於難。
五、戰國紛爭,魯國暫時安全
魏國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在國富民強之後,堅持一統三晉。至魏惠王時,仍以霸主自居,且魏國上下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有誤,尤其是對秦國、齊國的認識不足,仍然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貧一弱,難以翻起大浪,當務之急是除掉韓、趙,趁機完成三晉統一。
所以,戰國紛爭,三晉每每示強,卻鮮有東顧之意,且魯國、宋國被齊國視作勢力範圍,他國雖有染指之意,皆因畏齊強而止。
戰國後期,隨着秦國對楚國步步緊逼,楚國趁勢將魯國收入囊中,以緩解來自西部、南部的壓力。
本文由“歷史倪説在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齊太公世家世家》
2、《史記.晉世家》
3、《史記.田敬仲世家》
4、《史記.楚世家》
5、《綱鑑易知錄》
6、《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7、《史記.吳太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