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厭倦了腐敗的官場,憤然辭職,回鄉隱居,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詩人的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卻很骨感。
窘困無助的生活令陶淵明難以為繼。
晉安帝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本就一貧如洗的陶家又遭遇火災,陶淵明只好攜妻帶子遷居他鄉。
義熙十一年(415年),朝廷徵召陶淵明入朝任職著作佐郎,陶淵明稱病謝絕。
幾年後,王弘任職江州刺史,結識了陶淵明。
陶淵明連一雙鞋都沒有,王弘派人去給陶淵明量量尺碼,給陶淵明做了一雙新鞋子。
重陽節到了,陶淵明沒有酒喝,王弘身着白衣,親自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先後娶了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因難產去世,第二任妻子生了四個兒子後,積勞成疾而死,第三任妻子翟氏生了最後一個兒子。
史書稱其妻子翟氏和丈夫“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
但是窘困的生活使得翟氏也難免發一發牢騷,陶淵明抱怨妻子不夠温柔體貼——“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
但是不管怎樣,翟氏還是陪伴陶淵明,含辛茹苦把五個兒子撫養成人,度過了艱難的後半生。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分別是長子陶儼,乳名阿舒;
次子陶俟,乳名阿宣;
三子陶份,乳名阿雍;
四子陶佚,乳名阿端;
五子陶佟,乳名阿通。
陶淵明對五個兒子的表現都很不滿意,他在《責子詩》中寫到: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詩文的大意就是:
陶淵明説自己已經兩鬢白髮,肌肉鬆弛,老之將至。
雖然有五個兒子,可是這些孩子都不喜歡讀書寫文章。
大兒子阿舒已經十六歲了,出了名的懶惰。
二兒子阿宣馬上就十五歲了,卻不喜歡學習寫作。
三兒子阿雍、四兒子阿端都十三歲了,還不識數,六、七都分不清。
老兒子阿通已經九歲了,整天想的就是吃。
這就是命啊,一醉解千愁吧!
雖然陶淵明對兒子們的不爭氣很苦惱,可還是沒有忘記教子的責任。
陶淵明五十多歲的時候,身體就已經很虛弱,便給五個兒子寫了一封遺書《與子儼等書》,告誡兒子們雖然你們不是同母所生,但是你們一定要團結友愛。
“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
陶淵明回憶自己五十餘年的人生,寫到:
“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
窮爸爸陶淵明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叮囑兒子們要團結友愛,學習古人的節操,看重情義。
也許是陶淵明對兒子期望值太高了,既希望兒子們成才,從而擺脱貧窮,又希望兒子們像自己一樣保持“君子固窮”的高尚節操。
實在是讓兒子們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