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皓洋
“生活即教育,學習在窗外,世界即教材。”成都市東城根小學校長賴晗梅看來,行走的學習是一種體驗成長的方式;是一道寫在路上的風景;是一幅繪在腦海裏的圖畫;是一首誦在心田中的詩歌;是發現自己和對話世界的方式。
近年來,中小學研學旅行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發展。作為研學的實踐方,不少中小學也迅速地開始行動起來,人文歷史、藝術體驗、科學探究、自然場域、場館學習等方面研學課程化的研究和實踐逐漸豐富起來,更大程度上豐富了立德樹人的途徑和內容。成都市東城根小學近年來在校長賴晗梅的帶領下,開發了多種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研學課程都受到了學校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賴晗梅,她就因疫情研學暫停,學校研學如何應對和轉型;學校研學對教育和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目前研學旅行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釋。
封面新聞:在疫情下,線下研學暫時暫停,您覺得今年研學該如何有效的進行?
賴晗梅:受疫情的影響,學校的研學旅行都暫停了。雖然沒能走出去,但是孩子們的社會綜合實踐不能因此取消。這次疫情對於孩子們來説本身就有很強教育意義,因此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了調整,針對復學抗疫孩子們進行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針對新冠肺炎這一主題,融合孩子們的多學科知識進行探究。而畢業課程也調整為我在東小、我為東小、我愛東小、不捨東小等板塊,開展不同主題的活動,包括回憶自己與老師、同學的故事,六年來自己在校園內和校園周邊的留痕等等開展學習。同時,老師們也靜下心來思考設計疫情結束後,新一輪的研學課程要怎麼設計。
封面新聞:研學課程作為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課程,您認為研學對教育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賴晗梅:一是研學課程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比如促進學生品德發展、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增強學生身心健康、豐富學生興趣特長、感悟真實勞動價值等。二是研學課程對教師發展的作用,如有助於建立教師大課程觀,同時也有助於樹立教師科學質量觀。同時還幫助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綜合素養。三是研學課程對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改變。比如教學環境的改變,從封閉的課堂到行走在路上。相應的教學目標也從單一學科目標向核心素養提升。那學習方式也是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轉變。學習評價也從分數評價到發展性評價。
封面新聞:目前市面上的研學課程您如何看?存在什麼的問題?
賴晗梅:現階段的研學旅行大多表現為“簡單的旅行體驗活動”層面。研學旅行不同於單純的旅行,它具有鮮明的情境性、自主選擇性、開放性、生成性、主動探究性、學習結果多元性。
一些學校把“研學”全權交給非教育機構甚至是旅行社來實施,在課程設計、實施、評價上沒有專業的思考和實踐,讓“研學”出現了簡單的講解 參觀,隨意的教育 旅行、拼湊的景點 手冊、停留在膚淺活動層面,存在只“旅”不“學”的現象,沒有清晰的課程目標和課程的設計,甚至成為機構的逐利手段。有旅遊化、功利化、膚淺化傾向。
科學開展研學旅行,既要解決普及化、常態化、實施“數量發展”的問題,又要關注“質量提升”內涵式發展的問題。要面向未來,更好的落地核心素養,熱現象下的冷思考就是研學旅行必須走向進一步的“專業化”發展。
封面新聞:今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您覺得勞動教育如何高效、有效的和研學課程相結合?
賴晗梅: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國家層面指出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國家領導人重視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提出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美育。勞動,既有傳統的生產勞動也有新興的非生產勞動,既有體力勞動也有腦力勞動, 既有直接勞動也有間接勞動。無論哪一種勞動,它的本質都是:創造價值的活動。針對中小學生的基本現狀和特點,更多的是指“體力勞動”和“直接勞動”。在新時代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能學習,也不是單一的“德智體美”的補充,而結合其他四育形成“合育”,被賦予了全面育人的意義。做好勞動教育研學課程的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
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研學課程中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體悟勞動是生活的必備、幸福的源泉,培育正確的勞動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