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才還是凡人?娃的這些才能,你有注意過嗎?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小,十二歲定終身”,寶媽寶爸們都想看出孩子的智商高低,希望知道自己的娃到底是平平無奇的智力還是隱藏的天才。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現在不是都流行“斜槓青年”嗎, 閨蜜將這一套方法都用到了娃的培養之中,認為“藝多不壓身”,才5歲的娃每天下課都被各種興趣班佔滿,一三五學音樂,二四六學奧數,週末更是在足球、小提琴、攀巖和演講裏面“連軸轉”。
身邊朋友都勸她對孩子稍微放鬆點,這種“壓榨式”的教育會讓孩子受不了的,但閨蜜一直認為:“現在是挖掘才能最好的階段,萬一孩子是哪方面的天才,卻被我們耽誤了,那上哪兒哭去?”
至於為什麼要報這麼多班,按照她的説法就是“全面撒網,重點捕撈”,現在又不知道娃到底是天賦異稟還是資質平平,多點一點總能撞到一個的。
雖然閨蜜的話也有道理,但是這種做法也讓她們本就不算太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孩子的教育投資確實沒有錯,但根據家庭條件來實現利益最大化,才是把錢使在了刀刃上。
育兒專家也認為:挖掘孩子的天賦與才能,更應該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優勢並且全面發展,才更容易堅持和“學精”。那麼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潛能和天賦,知道孩子是“隱形天才”還是資質平平。
在孩子的潛能問題上,一直都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例如從1967年開始的美國“零點項目”,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將100多所學校的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到畢業工作都記錄在案,得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
而哈佛大學的霍華德教授則認為:如果孩子在3歲以前能夠在某方面特別突出,則可以看出孩子的潛能,看出其天賦所在。
1、音樂才能
1933年,知名的“莫扎特效應”出現,科學家們讓學生聽莫扎特鋼琴鳴奏曲K.448之後,發現他們在認知測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實際上在清華魏教授的《Dr.魏的家庭育兒寶典》中指出:莫扎特效應的秘密不在於音樂本身,而在於節奏。
也就説明,人的大腦天生喜歡節奏,在腦科學中也發現了屆節奏和人腦認知的緊密聯繫。
那麼孩子在3歲以前的音樂才能是如何展現的呢?
——玩音樂。
這裏指的是孩子在聽音樂、唱歌的過程中會經常跟着歌謠打節奏,因為打節拍這個動作需要聽覺中樞、運動中樞和頂葉(智力區域)三者的合作,而孩子打節拍這個動作實際上就是大腦在完成這一“高難度動作”。
2、語言天賦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在其二十年的研究總結中指出:孩子們的詞彙量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了差距。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其大腦神經元細胞形成網絡之後的一種表現,他接觸的越多,大腦儲存的資料也就越豐富,神經元細胞自然發育的更好,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天賦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3、邏輯才能
這是學好數理化的關鍵能力,而從小的體現則是孩子對問題的執着追問,彷彿“十萬個為什麼”,“燕子為什麼在春天來”都能問到大人詞窮,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也正是説明了他內心的邏輯關係需要理順。
還有種表現則是“強迫症”,自己的玩具都要仔細分類,衣服也會擺放完整。
4、運動才能
娃從小就是個“皮猴子”,喜歡上躥下跳的玩耍,並且能夠跟着節拍舞動身體,模仿動畫片更是惟妙惟肖,這類孩子的肢體運動才能十足,長大了説不定是運動健將呢。
5、情商才能
有的孩子天生細膩,懂得自省,能夠自律,而且對周圍人的情緒比較敏感,媽媽不高興了第一時間就要抱抱媽媽,這就説明他的情商很高,將來適合適合作為團隊的核心和領路人。
若你家孩子在上面幾個方面才能突出,多半説明他們是潛藏的學霸。
【幸孕説】任何的才能都離不開父母正確的培養,廣撒網沒有錯,但想要專精,就需要認知孩子正確的天賦與潛能。你家娃有哪些潛能呢?來説説你有好好培養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