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貞觀四年中,李世民下令對隋朝的洛陽宮進行翻修,以便在他在不上朝的時候可以來這裏娛樂。這時,一個叫張玄素的文官出來制止。不鼓勵李世民翻修洛陽皇宮。當李世民聽到此消息時,他並不生氣,接受了張玄素的建議,從而結束了此事。
這事情傳播開來,每個聽到的人都豎起大拇指,稱讚李世民是真正的明君。在聽到這樣的讚美之後,李世民感覺不錯,因為他本來不是太子,而是殺兄並且強迫父親讓位才成為皇帝的。由此他的聲譽並不是很好。如果他接受這些話就可以被稱為明君,這是一件好事。
第二年,李世民重新使用過去的伎倆,對去年未建成的洛陽宮進行了翻新。這時,另一位大臣來了,李世民被勸説不要翻修洛陽宮。當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他可以再次當一名明君!因此李世民拍打那名大臣的肩膀,嚴肅地説道,戴胄,你真的是好樣的,我們非親非故,但你卻從國家的角度力勸於我,必須給你就加官進爵。在那之後,把幾乎已經修復完成的洛陽宮再次拆除。
此事件再次蔓延。李世民明君這個名字遍佈整個首都,並在人民中廣泛流傳。
這時,魏徵發覺了此事。魏徵曾經在李密、李淵、李建成賬下停用。説起來還算是李世民的對頭。幸運的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並沒有為難魏徵。但經歷過滄桑的魏徵知道,如果他想生存,就必須取悦李世民,但是他又不能丟下自己的臉。
所以,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儘管魏徵經常嚴厲地批評李世民,聽起來很刺耳,但他所説的話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且都是虛話。無非就是“皇帝,你不能奢侈,要冷靜,皇帝,你不應該任人唯親,而是要量才使用”。這些言論雖然在表面上責備了李世民,但實際上並沒有説出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因此李世民在聽完這些言論後就很容易接受,因為他需要一個好名聲。
當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時,魏徵既不會成為批評家,也不會成為李世民口中的“明鏡”。例如,在太子李承乾的案件中,李世民喜歡魏王李泰,但大臣們並不支持廢長立幼,因此李世民不得不採取行動支持李承乾。他派魏徵出任太子的老師,以表明他對李承乾的重視。魏徵得知此事後,便不再告誡他,趕緊裝病。沒想到,李世民這次卻一直咬住不放,迫於無奈,魏徵不得不成為李承乾的老師。
魏徵非常聰明。儘管他無奈地同意當太子的老師,但他還是向李世民提出了要求。他希望李世民能讓他做一位良臣,而不是做忠臣。
魏徵為他留下的後路不止這一條。他還備份了他所有的奏摺並將其編輯成一冊,然後交給褚遂良,讓他記錄下來,這樣,後代就能瞭解他的美名。
魏徵死後,李承乾欲叛亂,被李世民鎮壓。和太子共同反的侯君集和杜正倫,均為魏徵舉薦,他本身又作為太子的老師,這讓李世民想了很多,到最後甚至氣憤非常。
後來,李世民聽説魏徵去世後留下了一本小冊子,讀後立即明白了魏徵想讓自己流傳後世的想法,李世民大怒,立刻喊道: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為什麼要挖魏徵的墳,因為李世民是聽説,魏徵每次上奏摺的時候都留有備份,以後好流傳下去!從而李世民就覺得魏徵經常諫言不是為了他和大唐,而是為了在後世留下一個“敢於諫言”的好名聲,所以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
最終,李世民推翻了魏徵去世後他親自為魏徵題詞的碑刻。這次,“從諫如流”的李世民的李世民是真的生氣了。
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搭檔關係其實李世民一直保魏徵也只是為了皇權穩固。這麼説吧,李世民之所以是個明君,是因為他心胸寬廣善於納諫,而不是因為魏徵提議提的好。這個現在有功勞全歸領導是一個道理,你就算提的建議再合理再重要,前提也是領導領導有方。“李世民做的一切的目的都是讓後世傳揚他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情商和智商應該是歷代皇帝的高點了,魏徵也很配合的做了很多。不過一個人能為了一個目的忍了那麼多,他的壓力也應該很大,一旦觸發了他的逆鱗他比一般的皇帝都狠。
但是魏徵到底犯錯沒有?犯了!而且這錯還是個大錯,換個皇帝,意圖謀反這個大罪已經扣到魏徵和整個魏家頭上了。其二,犯錯該不該罰?該罰!那怎麼罰?走程序,按唐律定罪?那是大罪,魏家討不到好。但是歷史上沒走唐律,唐太宗撲了碑悔了婚,和唐律處罰比就是私人懲罰,真要釋放什麼信號,那也是“我對魏徵這種行為非常生氣!其他人都給我注意點,君臣以誠相待是相互的,我以誠待你們,希望你們回報真誠!”後來覺得處罰還是嚴了,又把碑立回去了,這有啥問題?我覺得這上下起伏恰恰證明李二魏徵之間是真的,不是推個模範這麼簡單。
魏徵也是多面的。什麼剛正不阿都是後人把自己對官員的美好希望加上去的,舉個例子唐太宗修改史書(主要是把父兄寫優柔寡斷一點,把滅隋功績往自己身上多包一點)就是魏徵力倡的,迎合君王想法讓自己地位提升,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魏徵是為了提升地位之後更好地提意見。
不過,如果僅僅把魏徵當做給皇帝個人作風問題吹風的諫臣,就太中學歷史了,那只是小故事。在貞觀之初,李世民剛上台的時候,曾經召集眾臣展開過一場關於總體路線的大討論,其中正是魏徵提出和論述的“寬仁”,被李世民採納併成為整個貞觀時期秉承的總體方針。如“大漠荒蕪”所説,魏徵是屬於重臣,是參與大方針決策的人物,其很多奏疏和政論在《新唐書·魏徵列傳》裏都有,建議看看。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講魏徵的,説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軍師,當年魏徵勸告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是一個心腹大患趁早把他幹掉吧,不然遲早成心腹大患,基本只要不出大的意外皇位基本是由太子繼承的,誰知道李建成顧及兄弟之情捨不得下手,後面發生了歷史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然後魏徵經過和李世民的談判,李世民娶了太子李建成的老婆,繼承了他岳父的勢力和人馬,而魏徵則繼承了太子李建成的人馬,因為李世民下了先手把李建成幹掉了,就算魏徵把他幹掉又怎麼樣?誰來繼承皇位?後來魏徵和李世民不是有一翻歷史的著名對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覺得那個舟還有水指的是誰。李世民之所以推到魏徵的墓碑,也有一點原因是魏徵經常殺氣騰騰明着面威脅李世民,要他幹掉,都忍了大半輩子了,死了以後終於忍不住怒火,後面為了安撫魏徵那一派人馬,又去修復魏徵的墓碑。
魏徵更多的是古代諫臣代表,或者説跟李世民一起作為君明臣直的代表,後世文人喜歡拿他們倆做文章,但是論貞觀之治的文官代表當屬房玄齡,他才是當之無愧的貞觀第一相,李二18歲的時候他就主動找到李二説要奉他為謀主,從那以後一直到他去世,他一直在李二身邊,秦王時期雖然秦王府名義上的長史是唐儉,但真正管理府中事務的是房玄齡,類似於管家的角色,李二每打下一個地方,其他人爭搶財物,房玄齡卻去替李二招攬人才,玄武門之變前他被李淵貶出長安,扮作道士冒死罪風險回到長安幫助李世民謀劃,貞觀朝23年,房玄齡當了22年實權宰相,論臣子對貞觀之治的貢獻,房玄齡當屬第一。
魏徵有功勞,但是李世民經常在大庭廣眾吹魏徵。魏徵的這些功勞,夠得上李世民經常吹他?這其實有隱情的。李世民也是出於無奈才這樣吹魏徵。這是因為,那時候,李世民真正的政治搭檔,也就是房玄齡根本沒法被公開吹。古代,宰相是讀書人的代表,讀書人的精神導師,是不能有道德污點的。皇帝有道德污點可以,宰相不行。李世民自己玄武門上位沒問題,總不能換皇帝吧,但是房玄齡雖然開國是張良,有大功,可他為了鬥爭李建成,沒少出陰謀詭計,這事連李淵都知道了,鬧得沸沸揚揚,直到把房玄齡趕出了秦王府,街上老百姓不知道怎麼指指點點房玄齡呢。
滿朝大臣和消息靈通的百姓,誰不知道房玄齡會陰謀,是亂臣賊子?他能當讀書人的代表和精神導師嗎?這不是教育讀書人學壞?這能正能量?要説一般皇帝也不會喜歡房玄齡這種人,不過李世民大概早被房玄齡洗腦了,骨子裏很欣賞他,還是堅持讓房玄齡當宰相。房玄齡別的都能幹,讀書人精神導師他沒法當,這個得找別人。李世民就找了魏徵,魏徵不會陰謀,而且又是李建成舊屬,吹他可以顯示皇帝不記舊怨,一心治國。所以李世民在大庭廣眾只吹魏徵,好讓天下讀書人模仿魏徵,不怎麼吹房玄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