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滬上名師,為何成了遠郊金山的常客
金山區亭新中學校長衞紅雲,每年都是亭新小學畢業典禮的“座上賓”。前幾年,坐在台下的他,心裏常常五味雜陳:這所對口小學的優秀畢業生,幾乎都踏上了“捨近求遠”的求學路,要麼去本區民辦學校,要麼乾脆“找路子”去外區求學。對亭新中學來説,這直接意味着生源流失。
這兩年,情況開始變了。今年,亭新小學好幾名上了畢業生光榮榜的學生,選擇進入衞紅雲的學校。讓他更加欣慰的是,隨着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師生“流失率”直線下降。亭新中學的變化,正是金山區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地處上海“西南門户”,為了讓遠郊家門口的好學校“叫好又叫座”,近年來,金山區不斷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打造本地優秀師資隊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讓更多當地學生留在家門口上學、上好學。
得來不易的“卡魅”,學生學老師也要學
今年暑假伊始,衞紅雲收到一張金山區學生研究成果評選獎狀。獲獎者小金同學的手工作品《從零開始DIY一輛紅外遙控小車》摘得了中學二組一等獎。
衞紅雲第一次認識小金,是在教室的後窗。“這個孩子每天都趴在桌上睡覺,除了上卡魅課。”小金缺乏學習動力,唯獨對電腦感興趣。由於學校卡魅實驗室的課程只有初一、初二有,升入初三後,小金便產生了輟學的念頭。“我找他聊,問他能不能繼續來學校完成學業。初一、初二同學上卡魅課時,可以請他去當助教。”衞紅雲至今仍記得自己説這番話時小金兩眼放光的眼神,孩子一口答應了。
卡魅課程的創始人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高雲峯教授,該課程的最大亮點即“所想即所得”,旨在將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和設備創造性地引入課堂。2017年,在衞紅雲的積極爭取下,亭新中學成功將卡魅課程引入學校,由此,這所滬上遠郊的學校也成為卡魅實驗室學校名錄中罕有的鄉鎮學校。
最初,為引進卡魅實驗室,亭新中學曾派出兩名老師去清華大學培訓,但一年後,有一名老師辭職了。為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創意設計能力,讓得來不易的卡魅實驗室保持更長久的生命力,亭新中學隨即開發了“卡魅創新實踐”校本研修課程,廣泛用於教師培訓。兩年內,全校近40名老師通過培訓掌握了卡魅課程的精髓,不少老師由此走上了實驗室的講堂。在金山區“十三五”中期校本研修課程評選中,“卡魅創新實踐”獲得“優秀課程”。
天剛亮,名師就來到了“家門口”
“鳳光宇邀請您參加騰訊會議,會議主題是:初中歷史教學研討。”7月19日,距離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統考成績公佈不到24小時,包括羅星中學歷史備課組長周瑛在內的14位金山區教師就加入了這場耗時一天的“頭腦風暴”中。這14名教師屬於同一團隊:金山區鳳光宇名師工作室。
“今年是上海中考改革後,首次實行初中歷史統考。其實,不少歷史老師也有一些疑惑。這一天課上完後,我的疑惑大都解開了。”周瑛説,在加入工作室、“拜”上海市歷史特級教師、特級校長鳳光宇為師這兩年多來,自己上課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底氣也越來越足。
自2013年起,為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海啓動特級教師、特級校長流動項目,以進一步優化教育優質資源配置,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實施。2013年到2015年,先後有4名特級校長、2名特級教師流動到金山區支教。2017年到2018年,金山區也先後有3名新評的特級教師和1名特級校長參與流動。
隨着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流動”到金山,有沒有辦法“借力使力”,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面?2018年11月,金山區教育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全市柔性引進了九位高端教育人才,涉及語文、英語、化學、歷史、地理、政治、美術、學前教育等學科。這些名師定期從上海市區各處前往金山的工作室,為金山本地的百餘名教師“定製”活動計劃和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開設專題講座、集體研修、指導教學實踐、開展跨區教研等活動,全方位推動金山本地教師成長。
上海市歷史特級教師、特級校長鳳光宇的工作室如今就設在了金山區羅星中學。過去兩年,他已習慣“單程近80公里,不堵車至少開一個半小時”的路途,風雨無阻。
“每次來金山,鳳老師都會先用半天時間來聽課。他到哪所學校,就儘量把該校歷史老師的課都聽一遍。聽完課,再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進行評點、分享和討論。”讓周瑛特別感動的是,哪怕有時候上午第一節課就排了歷史課,鳳光宇也總是自己駕車、早早趕到聽課學校。“有好幾次冬日,早上七點多天剛亮,鳳老師就等在了我們校門口,連學校的門衞都和他熟絡了。”
金山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顧宏偉告訴記者,兩年多來,為破解遠郊地區優秀教師招錄困難的實際問題,該區採取的柔性引才機制,以工作室為平台,充分借力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由點及面,有效引領了當地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
創新機制,讓四個鎮上的老師“流動”起來
退休不久後,上海市化學特級教師楊捷不僅在金山設立了工作室,還有了一間單人宿舍。每次從市中心的家出發,一路坐公交到金山,單程都要花費兩三個小時。“與其匆忙來去,還不如干脆住下,安安心心地帶教。學員知道我住這,常常會找我去聽課、討論。”楊捷記得,去年最久的一次,她週一到金山,直到週五晚上才回家。
“金山區的年輕教師們都非常努力。最近有位學員和我微信語音聊他的文章,足足聊了108分鐘。”談到這兩年的帶教,楊捷直言,“最欣慰的就是看到這支化學教學團隊非常團結地成長起來了”。
除了讓金山本地教師拍手稱道的“柔性引才”,校際間人才的柔性流動,同樣是金山提升整體教育水平的一項有力舉措。據羅星中學校長彭素花介紹,作為強校工程的領銜校,最近兩年,羅星中學已陸續有3位中層幹部和1位骨幹教師“流動”到了張堰二中、呂巷中學、松隱中學三所實驗校。同樣,實驗校裏的優秀老師,也陸續“流動”到了領銜校,在更大平台上學習、交流,一展所長。
“這四所中學,分別在金山區的四個鎮上。以前,類似校際間的流動比較難,而成立了羅星教育集團後,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集結集團內最優質教師資源來帶動各學科領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區教育局的支持下,集團各校中高級職數統籌,崗編一致,極大滿足了領銜校和實驗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性需求,調動了各層面教師的積極性。”彭素花説,雖然四所學校起點不同,但通過強校工程的實踐,希望能讓每一所學校都優質,每一位老師都出彩,每一個學生都幸福。
作者:王星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丨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