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歲的清華大學理科博士張明光,不顧父母下跪哀,畢業後放棄高薪,削髮為僧的事,驚世駭俗,並引發網上熱議,議聲一浪接一浪,很是沸騰。有的人説,這是清華大學和我國教育的失敗。
本人從事成功教育研究和實踐幾十年,一向都本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目的,故對張博士的做法,也感到十分詫異。他的做法,多數人表示強烈的反對,少數人持贊成,打個問號或只看報道不評論,保持中立態度的也有。
下面就這一事情,我從個人的角度並結合當今社會的現狀,對張明光博士這樣做,作一些剖析吧。
一、自由主義,貪圖安逸。
張明光的做法,正如一些網民的評議:“雖然人各有志,但父母為培養他,傾其所有。這種拋開父母養育之恩於不顧,不去回報的選擇,未免是自私的,自私到心中只有自己,毫無他人。”的確,我認為他這樣做,連父母都不在他心裏,這是一種典型的自由主義,貪圖安逸的思想行為的表現。
現在的年輕人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嬌生慣養出來的。幼小的時候,父母和親人無限度地溺愛,一味偏袒,蜜罐裏的孩子是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甜。所以這種只養不教或教育不當,當然會給孩子心靈造成許多缺陷。這些缺陷並隨着人的長大,逐步發展成為不良的心理品質。如任性,無理取鬧,極端的利已。什麼責任感,什麼道德素養都會全無。正如網民批評他説:“放着家裏的活佛不盡孝,卻躲去廟裏守着泥菩薩,這是逃避自身的責任,是一個沒擔當的人。這樣的博士比一個在工地搬磚,卻認真生活,盡職盡責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農民工的修行都比不上。”另一網友也説:“他的選擇連父母的生活都沒點亮,談不上成功。畢業後你能賺足了給父母養老敬孝的錢再出家,我認為你是條漢子。一個人有孝心,才能有佛心,才配入佛門,你現在這樣做就是對不起父母,可以説是罪孽深重,有辱佛門。"
基於上面分析,我想大概張博士這樣做,一方面可能在於自幼時因家裏的寵愛,造成扭曲的病態心理;一方面因他沒有抗壓能力,現實殘酷,擊敗了他的理想,故選擇自由主義和貪圖安逸的辦法,躲進佛門。
二、商業性質,利慾薰心。
過去的人們都説,出家當和尚都是走頭無路的人混口飯吃,才出此下策。但現在時代不同了,一切都變成商業化了。人們為了瘋狂斂財,什麼事都想得出,並做得到。
君不見,在短視頻平台風靡之後,普通人紛紛湧入,井噴式等各類網絡人,數量激增。於是,一些網紅經濟的病態程度,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網紅們為了博人的眼球,或為了獲取流量,不需要底線。這種拜金主義造成了各行各業的人的思想,都被侵蝕着。就連一些搶險救人的事,也都有人沒有忘記“宰一刀”。這種認錢不認人,一切“為人民幣服務”,一切都打上金線烙印的做法,也早就湧入清淨之地的寺廟裏了。正如網民們評説:“中國的寺院早已商業化了,僧人不用幹活,無壓力,唸經打坐,或雲遊傳經,盡享信佛俗人的敬仰,賺錢太容易了。你看,現在許多僧人都成了富豪,然後給父母蓋高樓大廈,贍養他們。”所以走這一門道不失為一條發財的捷徑。同時龍泉寺能招聘到張博士為僧,也是當今宣傳寺宙的搶眼標籤,肯定名聲大噪,人聲鼎沸如交易所市場一樣的,這自然就帶來了滾滾的財源。另外,人們都知道,現在許多開發商都認為蓋寺廟,是光賺不賠,值得投資的。所以張博士的做法是一些人和他自己為謀求利益,而上演的一出好戲。
三、天下為公,普度眾生。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並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計算得清楚的。也並非每一件事計算得清楚的東西,就有意義。生命的時間表裏,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張明光選擇的或許是真的看透了塵世名利,想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或以寺廟為平台,勸導人們向善行善,並弘揚我們的國學文化,為人們奉上精神大餐,從而普度眾生。其實,身處紅塵俗世的我們,追名逐利、愛恨情仇,終究能得到什麼?留下什麼?所以,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在身。
綜上所述,張博士不顧父母下跪哀求,畢業後放棄高薪,削髮為僧,並不是清華大學和我們教育的失敗。清華大學只出了一個張明光,我們不能以一概全,這樣去評價是屬短視、片面和偏見的。何況,教育又不是像江湖醫生説的包治百病和萬能的一樣。教育是一個共同體,需要學生、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五位一體結合共育才成。
俗話都説:“人吃一樣米,米生百樣人。”;“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所以,要求教育把人塑造成模,或都教得好,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不要把“教不好”的責任全都歸罪於教師、學校,教育部門,這樣説也就是極其謊謬的。
以上所言,是否正確,歡迎大家參與研討。同時我對張博士的做法,也只是一種猜測,對不對,大家還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