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優秀本科生獲評復旦大學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之星”
日前,復旦大學2020屆本(專)科生“畢業生之星”風采展評終審答辯會在線上舉行,10位優秀本科畢業生獲評“畢業生之星”。
今年的“畢業生之星”展評着重展示2020屆畢業生在思想品德、學術科研、服務奉獻、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優異表現。獲評學生中,有勤學篤志、在國內外頂尖平台展現本科生科研風采的“硬核學霸”,有好學力行,將專業學習的前沿轉化為技術實踐的“研發達人”,也有行走世界各地、投身全球治理的青年。他們的故事激勵更多復旦學子胸懷遠大理想、矢志艱苦奮鬥、錘鍊過硬本領、心繫祖國人民,以實際行動踐行“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畢業生唐溪若積極參與各類項目及課題組,投身基礎教育與農村兒童發展,着眼服務基層、紮根祖國沃土,充分利用着自身跨文化溝通優勢向外探索。她熱愛演講與辯論,多次與國際高校學子同台競技,不斷刷新復旦英辯成績,傳播中國聲音、展現復旦風采。而復旦這片沃土亦滋養着她在各級英語辯論競賽、跨學科課題研究、專業學術論壇、教育實踐與志願活動中不斷成長。
新聞學院畢業生吳雨濃在拉薩尼木縣中學支教期間,創作了數十篇反映藏族教育與文化的新媒體作品,及相關攝影、視頻紀實。聚焦“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外故事,她曾三次前往非洲採訪調研,走過肯尼亞、南非、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創作紀錄片,撰寫深度報道。在疫情期間,吳雨濃亦聚焦非洲疫情,撰寫專欄文章,參與國際輿論研究與引導。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畢業生菲利蒲是來自塞爾維亞的留學生。在校期間,他參與籌辦了“青年全球治理創新設計大賽”,聚集世界青年在阿斯塔納世博會共話一帶一路、分享鄉村治理的中國經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還在塞爾維亞駐上海總領事館幫助協調中國人民的捐贈物資,並參與進行翻譯工作文件、採購醫療設備等工作。他積極融入中國、理解中國,更希望在學術和外交領域成為中塞“鋼鐵友誼”的橋樑。
數學科學學院畢業生熊子愷這樣立志:“在今天,做好基礎學科的深蹲助跑;在未來,鑄就應用領域的起飛跳躍。”他連續三年入選數學學院拔尖人才計劃,並踴躍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他利用數學知識在多學科交叉領域進行學術探索,曾以共同通訊作者身份投稿論文,被國際頂級會議NeurIPS接收。他還多次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並進行獻血,服務社會。
化學系畢業生劉君朗立志學術,從大一暑假起即加入鄭耿鋒教授課題組,進行與能源相關的科研工作。他參與提出的“氧化還原電對輔助的人工光合作用體系”,實現了當時太陽能驅動的最高能量效率的二氧化碳轉化反應。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生趙伯罕對計算機科學尤其是網絡安全和網絡管理領域抱有濃厚興趣。他作為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SONIC實驗室核心成員,參與了實驗室國家級科研項目“面向多業務融合的軟件定義網絡(SDN)規模試驗與驗證”中的任務研發。他積極參與工業界的項目研發,將科研成果與工業界的需求相結合,力求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軟件學院畢業生劉欣彪將專業所學轉化為實踐項目,探索機器學習前沿技術的實踐轉化,獲得“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銀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他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時長累計達到200小時左右。他結合專業特色,組織了前往海南省白沙縣支教,楊浦社區老年人智能機科普、反電信詐騙科普等活動。
法學院畢業生陳大慈深度調研上海社區,形成並發表了超過10萬字的調查分析報告。她帶領團隊參加第四、第五屆中國“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並且註冊成立公司,獲得了創新創業學院泛海創業基金支持。作為一名在復旦求學的台灣學生,她也從未忘記盡己之力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材料科學系畢業生徐鴻彬積極投身科研,在大一伊始就加入吳仁兵教授課題組進行與能源存儲與轉換相關方向的研究。2019年暑假,他前往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鋰電之父Goodenough教授課題組訪問,合作進行了固態電解質及電催化的研究工作。在本科期間,由他發表的SCI論文已達13篇。業餘時間裏,他還參加了新生杯籃球賽、院系杯籃球賽等體育活動,並作為象棋社的成員代表復旦大學參加上海市棋類錦標賽。
基礎醫學院孫勵華熱心科研。她與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工程靶向腫瘤能量代謝的複製缺陷型腺病毒”項目,並在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中獲銅獎。她努力將專業理論和公益實踐相結合,組織了“四川省富順縣文井九年制學校博學夏令營暨寄生蟲疾病調研”等調研實踐。作為醫學生,她還積極參與獻血並加入全國幹細胞庫。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