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如何走出一條“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西漢時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生於公元前164年,卒於公元前114年,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對古代中亞西亞進行實地勘察的人,他對當時西域地理,人文,風俗,社會等領域的研究對中國歷史文化傳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張騫 像
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為攻打匈奴,計劃聯合受匈奴奴役的,位於匈奴西邊的大月氏國,一起共同消滅匈奴,為此全朝發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張騫應召,當時他擔任的漢朝的一個小官史,素有名聲,為人忠正信義,堅忍不拔,這樣的人非常適合出使西域這樣艱難困苦的事。在公元前139年,張騫在匈奴人甘父的嚮導下,率領100多人,開始了漫長,艱難的西域之行。
在西出長安不久之後,他們就在匈奴的控制區域裏不幸地被匈奴人抓獲,張騫被押往匈奴首領軍臣單于的帳前,軍臣單于沒有殺掉他們,他想軟化張騫,為匈奴所用,給他在匈奴娶妻,安家立業,並一直監視他,張騫就這樣在匈奴被拘押了漫長的10年。
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和甘父逃出了匈奴繼續西行,尋找大月氏國,穿越沙漠,忍受飢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再西遷的大月氏國,卻大失所望,大月氏國在新的國土上已經安居樂業,並沒有打算東還,張騫這一隆重的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泡湯了。但是,他並沒有氣餒,經過一年的遊説無望後,張騫返回,雖然沒有聯合大月氏國合擊匈奴成功,卻給當時的漢朝帶回了豐富翔實的古代西域諸國的地理社會人文風俗等信息,走出一條震驚世界的“絲綢之路”。
張騫妻子
歷史書籍上對張騫妻子的描述非常少。只知張騫的妻子是匈奴人,併為其生下了一個孩子。很多野史説到,張騫出使大月氏的時候,在途中被匈奴發現,帶回去當俘虜。張騫成親後,其妻子對其是忠心耿耿,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正是這個道理。在匈奴之地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張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出逃,若不是在其妻子的幫助下,張騫恐怕是很難逃出的。
張騫
張騫逃出之後,在大宛國國君的幫助下順利到達大月氏。當他啓程回漢的途中又遇匈奴,他再一次被匈奴抓走,回到了原來所生活的部落。張騫又準備第二次逃出部落,於是在匈奴單于死後發生內之時,在其妻子的幫助下再次逃脱,併成功回到了漢朝。據説在回到漢朝後不久,張騫的妻子便死了。無疑,張騫的妻子是一個在他成功背後的女人,但是卻被歷史所遺忘了。
也許真是張騫的妻子在匈奴中地位身份較高,張騫才不會向其他人一樣活動受限制,他成功出逃兩次,説明匈奴對其戒備已松。而張騫的妻子能夠對張騫死心塌地也説明了張騫也具有自己的個人魅力。他與匈奴交往時不拘禮節,寬闊的胸襟,為西夷人所愛,也為她妻子所愛。隨後才有其妻的忠貞不渝,追隨張騫回漢之事。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被深深地記錄在歷史書上,他的豐功偉績也為後世所稱讚,但是歷史書中卻少了記錄他妻子的一筆。
張騫兒子
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期間,曾經被匈奴擄去做了十年的奴役,匈奴王看見張騫相貌堂堂,又是大漢的使節。這樣有膽識的人,匈奴自然不會放過,於是將本國公主許配給他並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張騫十年來一直保持着大漢的氣節,始終不肯妥協。在匈奴發生內亂之時,張騫是第二次從匈奴地盤出逃,他帶着妻子兒子逃離,在回漢的途中,張騫害怕到時候妻子孩子會被漢武帝殺害於是將他們安頓在張家川。
張棉驛站
漢武帝在聽聞張騫這十多年的經歷後,認為張騫的忠心依舊不變。不但赦免他的罪過,還封他做了博望候並且讓他進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計劃。張騫的兒子張棉也一同被赦免,並且被賜亭驛的官職。後來由於匈奴不斷前來騷擾驛站,於是張棉將驛站遷移到了張家川。後人把這個驛站叫做張棉驛來紀念張棉,也是因為張棉在此做過官職。在絲綢之路開通後,張棉驛成了中原與西域之間商貿往來的重要中介點,這個驛站為各國與大漢之間的往來提供了食宿,要不然這長途漫漫的辛苦也會令過往旅人身心疲憊。直到清朝末年張棉驛才被撤除。
雖然張棉沒有其父張騫那麼有名,在歷史中的記載也是寥寥數筆,但是其有張騫這樣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作為漢羌混血的張棉也慶幸有免於被漢武帝殺害的命運。
張騫怎麼死的
著名的歷史外交家張騫最後逝世的原因是病死的。張騫第一次鑿空,開闢了絲綢之路,從他啓程去大月氏到他回漢,共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出使西域之前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任何概況,道路有多麼艱辛無從得知,西域之路必經風沙乾涸之地,夏季忍受源源不斷的熱浪,冬季忍受大雪紛紛的嚴寒。
張騫雕像
可想而知,張騫在鑿空期間遇到的困難是如何之大。即使張騫身強體壯,心理素質超強,然而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度過這麼多年,身體也會被環境摧殘。常年的風餐露宿足以把一個健康人的身體弄垮,張騫也不例外。
從大月氏回來的張騫把鑿空的事蹟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大喜,封他為中郎將。並且在後來依舊派遣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的是烏孫國,當時伴隨的人員大概三百多人,帶着牛羊等牲畜以及玉器絲綢等貴重之物作為禮物前去烏孫國,烏孫國的國王收下張騫帶來的厚禮。但因為對漢朝還不瞭解便沒有冒然答應張騫説要一起攻打匈奴。後來張騫派人又去烏孫國周邊的地區進行了外交談話。歷時四年後,張騫回到漢朝,帶回了十來位烏孫國的使者以及幾匹上好的馬匹,張騫被封為大行。第二年,張騫便逝世了。但是張騫的外交策略與事蹟便被傳到了中亞各國,各國貴族人士也前來朝貢漢武帝,無疑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張騫的精神
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一直沿襲到今天。他不怕苦,勇敢無畏的冒險精神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讚頌。當時漢武帝招募人員出使西域之時,張騫便勇敢報名,出使西域的道路困難重重,可想而知,沒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是不可能主動報名的。因為沒有人走過西域的道路,張騫的出使西域的事蹟使他成為第一人。這條連接同西方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對當時和後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圖
細數張騫的精神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張騫有着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出使西域,不僅道路困難重重,路上還會遇到殘暴的匈奴,喪命的幾率真的很大。但是胸懷大志的張騫毅然決然的前去大月氏。他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第二。張騫有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眾所周知,在張騫出使大月氏期間,他被匈奴抓取當了十年的俘虜。匈奴為了拉攏張騫為他娶妻生子,即使是這樣,張騫心中仍舊不忘大漢的使命,十年之久仍未改變張騫的大漢之節,他也在處處尋找可以逃出去的機會。果然在一次匈奴鬆懈之時,他與甘父等人逃了出去,繼續前往十年前心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大月氏。如果換了他人,也許會在匈奴的地盤同妻子孩子安然的度過一生,然而張騫卻不是這樣。這樣的愛國之情也是無人能比的。第三,張騫還是個重信義的人,他對各國使者的禮儀之風贏得了西夷各國的愛戴,張騫的名聲在那時可謂是響徹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