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姐姐做客,剛好趕上三年級的小外甥在做數學作業,我姐忙着做飯,讓我看着點,有不會的讓我輔導一下!我想我一個大學生,輔導個三年級的小學生還不是小意思,結果一看小侄子的數學題直接打臉了。
1.今年爸爸43歲,兒子11歲。幾年後爸爸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3倍?
2.教室裏有7名學生,平均年齡10歲,來了一位老師,這時8個人的平均年齡為12歲,老師的年齡是多少歲?
3.商店裏規定每4個空啤酒瓶可以換一瓶啤酒,小黃買了24瓶平啤酒,他和父母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4.小明碰到了三個人,其中一位是牧師、一位騙子、一位是瘋子。牧師直説真話,騙子只會説假話,瘋子有時説真話,有時説假話。第一位説:“我是瘋子”;第二位説:“你胡説,你才不是瘋子呢!”;第三位説:”別吵了,我才是瘋子“。那麼,這三個人中第幾位才是為瘋子?
就這幾道數學題直接把我搞蒙圈了,之前一直聽身邊的朋友説,現在的孩子的作業直接輔導不了,我的意識裏,小學的題目應該不至於這麼難吧,見到小外甥的作業題目,我是領教了。
現在終於能理解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家長都要送孩子去輔導班了,現在教學注重開發孩子思維邏輯能力,注重孩子的綜合能力考察,不再是簡單的運算能力了。
看來家長真的需要跟孩子共同學習才行了,不然孩子問個題目不會那就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