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的《臨江仙》講的是什麼,《摸魚兒》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臨江仙》是金末文人元好問的詞作,全詞分為上下兩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表達作者和有人團聚時的愉快,和對現在和友人天各一方不能像以前一樣歡樂的惆悵之情。在藝術手法上,抑揚結合的寫作手法,使得全詞的感情基調跌宕起伏,提高了詞的審美意藴。
《臨江仙》元好問
詞的上片寫了初秋時分的大明湖畔,“荷葉荷花何處好”開篇就問哪裏的荷花最好看呢?設置了一個很是活潑的懸念,下面作者自己就回答“大明湖上新秋”,不僅點明瞭作詞的時間和地點,還表達出作者當時愉快的心情和對大明湖畔荷花的喜愛。緊接着詩人就承接上面的新秋這個時節寫了“紅妝翠蓋木蘭舟”一紅一綠,映襯效果極佳,並將荷花擬人化,寫荷花像女子一樣梳紅妝,以花來喻人,引出下面木蘭舟的出場,自然流暢。江山如畫,人物風流,作者將自己的好友稱為風流人物,體現作者對好友的喜愛,也凸顯作者暢快的心情。
下片作者筆鋒調轉,不再寫大明湖畔了,“千里故人”和“三年孤負”寫出自己與好友的時間、空間的距離,暗示這是一首思念好友的詞作,尤其是其中的“孤負”二字,即表達作者與好友相隔甚遠又暗示作者對昔日美好時光的懷念。無奈之下作者只有獨自喝酒解愁。最後作者寫流水來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是多麼的延綿和深重,併發出感嘆“幾日到青州”,青州是好友的住所,表達自己渴望與友人相聚的心情。
元好問是誰
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是宋金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約生於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號遺山,被尊稱為“一代文宗”,元好問一生的成就涉獵很廣,他在詩、文、曲、詞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論詩》、《遺山集》等。
文學家元好問
元好問的家世背景相當強大,元好問的祖先相傳是北魏太武帝的兒子,因其祖先在跟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下才改姓元的。元好問的高祖元誼在北宋晚期官忻州神武(虎)軍使,他的曾祖元春是北宋的團練使,其祖父是元滋喜是柔服丞,但是他的父親元德明卻多次科舉不中,平時就詩歌酒水相伴。
史書記載元好問從小就很聰明,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被當時的人稱為“神通”,十一歲的時候得到翰林侍讀學士路擇的賞識,路擇喜愛元好問,所以經常教他讀書。元好問十四歲的時候的老師是陵川的晉卿學。
元好問十六歲的時候便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當時實行的“識免鄉試”,所以元好問直接參加了府試,但是元好問並沒有上榜,十九歲的時候再次參加,還是沒中,二十三歲再試依然不中,二十五、二十七歲也依然不中,直至他三十二歲才及第,但是及第後的元好問仕途之路很是坎坷,不久金朝被滅,元好問和當時不少的官員都被俘虜,被押往山東聊城。
亡國後元好問編輯了金國已經去世的君臣的詩詞《中州集》。
公元1239年,元好問因為名氣大而被元世祖接納被詔今朝內做官,但是元好問並不想做官,所以五十多歲的他便回到了他的老家,隱居起來,潛心編著作品,公元1257年,元好問在獲鹿寓捨去世,享年68歲。
元好問岐陽三首其二
《岐陽三首》是元好問在國家慘遭蒙古軍攻擊的一組詩歌,總共有三首詩組成,三首詩創作與金朝的末年,都表達了作者對侵略戰爭的譴責,和對國家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憤和無奈。
元好問雕像
公元1231年的時候,作者在趕赴南陽任縣令的路上,聽到蒙古軍攻佔了岐陽,作者一路上看到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憤慨之下寫下這組詩。《岐陽三首》中的第二首是“百二關河草不橫”開頭的一首。這首詩是寫岐陽的慘狀,作者雖然身在南陽,但是心中仍是放不下岐陽的百姓,十年的戰亂給百姓帶來了太多的傷害,“十年戎馬暗秦京”其中的“暗”字就體現了戰爭已經催回來百姓的正常生活,使百姓的生活都失去了顏色。作者西望岐陽,沒有消息文書傳來,傳來的只有百姓的悽慘哭嚎,為下面岐陽稱為一座空城作下鋪墊。
緊接着作者寫岐陽的慘狀,雜草叢生,白骨累累,夕陽下的岐陽更加死寂。作者借岐陽的慘狀來表達自己對蒙古軍的控訴,控訴他們的殘暴與無情,而在憤慨之下又有作者的一絲無奈,自己又能怎麼辦呢?國家都衰敗了,根本無力抵抗蒙古的兇猛,暗含着作者的失望。
最後作者譴責上天,為什麼要製造這些殺戮的士兵來危害百姓,表現出對百姓無限的同情和對慘無人道的戰爭的極端憎恨,希望有天降神兵來幫助他的國家逃離這些災禍。
元好問 摸魚兒
《摸魚兒》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學家元好問的作品,元好問作為當時北方文學之宗,不僅是為文學家也是位詞人,這首詞就是元好問被大雁殉情而死所感動而寫下的,詞中表達了他對殉情大雁的哀思。
《雁丘詞》插圖
這首詞創作的時候,元好問還很年輕,僅僅十六歲,當時的元好問正奔赴在趕考的路上,,途中遇到一個捕捉大雁的人,那個人告訴元好問,天空中一對大雁在飛,其中一個大雁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也直直地從空中墜落,殉情而死,元好問被大雁之間的感情真震驚了,於是出錢買下了這兩個大雁,然後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邊,並建了個墳墓,取名“雁丘”,並寫下《雁丘》一詞,後來加以修改,即成了後世流傳的《摸魚兒-雁丘詞》。
詞的分為上下兩片,上片開篇就語出驚人“問世間、情為何物”詞句是千古傳唱的名句,一個“問”字從空而降,替殉情的大雁發問,而且也是對殉情大雁的讚美。“直教人生死相許”是最震撼人心的回答,突出愛情的力量是如此的龐大。下面緊接着就是作者對大雁生活的描述,大雁冬天向南飛去過冬,春天再飛回來,雙宿雙飛,作者稱之為“雙飛客”,將世間人類的相愛賦予在大雁的身上,“天地南北”、“幾回寒暑”用高度的藝術手法從空間、時間對大雁相濡以沫的生活進行概括。為下文大雁的殉情坐下了鋪墊。而下面作者將大雁擬人化,描寫大雁的心理“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揭開大雁殉情的原因。
詞的下片主要是通過描寫自然中的景物來烘托大雁殉情的悽苦,營造的都是悲苦的基調,“寂寞當年蕭鼓”。大雁殉情惹起上天的嫉妒,這是作者對大雁的高度贊昂,詞的最後作者認為這樣的大雁自己會永遠憑弔它,足見作者對大雁的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