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後勤保障,為何成為清朝失敗的鋪墊?
戰爭想要勝利,後勤是很重要的保障。後勤體制和準備都是一場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什麼樣的後勤體制和準備對於一場戰爭的籌集軍費、製造和購買武器裝備糧草以及能否及時對軍隊完成補給產生的影響巨大。
更有甚者,後勤角度甚至決定一場關乎時代的勝敗,甲午戰爭就是如此。從\"料台\"到\"兵站\",從後勤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失敗原由。近代化的後勤保障,為何成為了清朝失敗的鋪墊?
清軍的糧台是封建社會最常見的後勤體制,也是清軍面對日軍那次甲午戰爭中使用的。
雖然這個料台體制在太平天國運動後,統治者意識到了這種體制的不足進行了部分改革,但是這種改革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幾乎就跟沒改革一樣,所以我認為清軍糧台體制改革不充足,導致武器糧草等軍隊必需物資準備不足,難以維持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消耗。
(1) 武器裝備方面
眾所周知,清王朝在後期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外國進口的,而武器作為戰爭物資,在那個時期是非常貴的,並且是從國外運輸來的,價格自然很貴,清軍能夠購買的數量也有限。
另外,清王朝還一直存在着天朝思想,認為中國是非常強大的,沒有人可以打敗中國,危機意識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對於武器的購買也僅僅是為了維護大國榮譽。
再加上晚清的財政情況已經不容樂觀,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支出,例如慈禧太后的生日,所以就需要在別的方面擠壓錢財,武器購買就是其中一方面。
武器裝備數量不充足,這也就導致了在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不能及時補充,就算是當下向國外發出訂單,也不能瞬間就送到中國,因而延誤了戰機。
武器除了國外購買的,當然還有國內自制的,而中國的自制武器,由於政府的不重視,能夠給工人的報酬也非常少,撥給製造武器的領頭的資金也非常少。
再加上有一些資金被官員私吞,就導致了能夠進入武器工廠用於武器製造的資金非常少,工人對於報酬不滿意,很多人都消極怠工,生產的數量也非常有限。
另外,資金不足的情況,還造成了一個弊端,那就是工人的用料,武器中的用料非常劣質,武器裝備的威力就沒有了,這樣的武器被送上戰場,就是在坑殺自己國家的軍隊,也讓清朝軍隊在甲午戰爭上吃了很多虧,損失很多不必要損失的兵力,如此,失敗也就是註定的了。
(2) 糧草補給方面
糧草作為除了武器裝備的第二大重要戰爭必需品,糧台這個後勤體制也做的非常不充分。
首先是籌集糧食。因為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政府對糧台進行了改革,變成由地方軍隊在戰時進行籌集,由中央朝廷撥軍隊經費還有地方自己負責部分經費。
但是中央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及時給經費,籌集糧食全靠百姓和地方將領帶領籌集,籌集的時間也非常長,尤其是再一次補充,時間也非常緩慢。
其次是運輸到戰場上。清朝作為封建王朝,完美地展現了自己作為封建王朝的厲害。那個時候還沒有運輸線的意識,也沒有鐵路運輸的基礎,全靠人力一點一點運輸到戰場上。
在甲午戰爭發生後,當時政府軍隊也及時修建了一條運輸線,但很快就因為日本的步步緊逼,這條運輸線幾乎不保,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幾乎沒有了。
籌集糧草經費少,也不夠充足,再加上運輸路線非常長,也沒有便捷的運輸線,運輸成本非常高,武器裝備和糧草就算籌集到了也難以運送到戰士手中,所以清朝糧台作為戰爭的後勤保障是非常不合格的,甲午戰爭也是向失敗的方向發展了。
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清軍進行了糧台系統的改革,雖然將管轄權給了地方軍隊,但是有些情況下,還是會牽扯到中央朝廷,申請程序冗雜繁瑣,嚴重耽誤戰爭時間。
並且糧台系統在改革後,其中的各個任務管理混亂,難以及時解決,所以我認為,清軍糧台系統混亂,各種程序任務相交,是清軍在後勤方面的失敗,也是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重要原因。
首先,戰爭也是一種信息站,信息的迅速傳達就顯得異常重要,而糧台作為後勤保障體制,並不能及時找到大量的且受過專業訓練的通訊人才,沒有通訊人才,各個戰場信息連接不通暢,日本軍隊就可以打一個時間差,這樣一來清軍的傷亡也會增加。
另外,除了通訊人才的不足,通訊設備也非常稀少,當時比較流行的信息傳輸設備是電報,是要靠電線來傳輸的,而當時的中國電線的數量非常少,所以在戰爭的時候要怎麼使用呢?就只能白白送人頭了,清軍的通訊後勤這樣看來也是十分失敗的。
其次,戰爭就一定會有傷亡,有傷亡,就必須要有醫療兵,而當時中國的醫生多半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大量傷亡,也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大型殘酷的現代化戰爭,很多人都聞風喪膽。
醫生能夠自願去戰場的都很少,軍醫更是少之又少,幾乎沒有醫生敢上當時幾乎沒有安全保障的戰場,而政府的後勤體制也沒辦法及時找到這麼多醫生,有些士兵並不是當場就死亡的,只要及時救治,生命還是可以被保護下來的,可就是這樣的後勤,沒有充足的醫生,這些士兵也就白白犧牲了。
清軍的後勤體制糧台包含的內容非常多,但是能夠出色完成非常少,是在拖了前方部隊的後腿,上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武器和糧草,上面提到的通訊和醫療,都不是一個能夠抵擋一個近代化的軍隊的侵略的現狀,所以在後勤體制上,清軍就已經輸了一大半了。
日軍的兵站系統在明治維新以後就已經完成了近代化改革了,並且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作為一個想要發動戰爭的侵略國,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自然會盡舉國上下之力來準備這樣一場戰爭所需要的所有軍需物資。
在甲午戰爭發動之前,日本向西方國家訂購了幾艘軍艦,而這些軍艦也都曾出現在那次有名的威海衞戰役中,最後確實也取得了讓日本政府滿意的結果,但當時購買這幾艘軍艦的資金,是當時主戰派自己掏出全部家當來購買的,由此可見他們對這場戰爭的重視。
幾乎就是砸鍋賣鐵,一定要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畢竟當時國際上都一直認為日本不可能成功,而日本為了擴張,為了轉嫁災禍,也只能孤注一擲了,這是軍艦的準備。
除了軍艦,還有武器裝備。日本作為一個近代化改革基本完成的國家,武器生產實力在不會知道比當時的清朝高出多少,並且日本政府對於這場戰爭也十分重視,在財政可以支持的情況下,向西方購買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為了這場國際上認為失敗的戰爭準備的。
武器裝備準備完畢,剩下最主要的就是糧餉的準備了。日本政府也明白糧餉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在戰前就開始鼓動全國人民,而日本人民也非常給力,最後籌備的糧食非常多,十分充分。
兵站作為後勤體制,武器裝備、糧食等如此重要的戰爭必需品已經充分準備了,通訊和醫療也充分準備了,為了這場戰爭準備的十分充分,這也在為日軍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日軍的兵站系統是獨立於軍隊之外的,不受軍隊的限制,所以靈活性也會更高,更加適應於瞬息萬變的戰場,尤其是兵站構建的運輸線,運輸線非常多,並且參與運輸的人也非常多。
長時間在運輸線上的人就超過了五萬人,並且還有超過兩萬匹的馬都在負責運輸,由此可見運輸是非常有保證的,信息的接收,物資的補充,都可以十分迅速,讓日本軍隊可以專心於戰場,最後取得勝利也是必然的。
清軍糧台作為後勤保障,是不合格的,武器裝備數量不夠,國內武器粗製濫造,在戰場上都是足以讓士兵丟了小命的。
再加上糧食的籌集十分緩慢困難,運輸線不完整,運輸人力馬力不足,運輸時間又拉長了,前方軍隊各種軍需物資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兵力損失嚴重。
另外,通訊的建設也不充分,信息傳輸延誤,耽誤戰機,醫療兵也非常稀少,救治不及時,很多士兵也都因此喪命。反看日本,各種軍需資源準備充足,戰時補給也十分及時,救治也十分及時,近代化的後勤保障為清朝的失敗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