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從來不主動收拾?從3點入手,培養孩子好習慣其實並不難
趁着大腦塑形期,讓孩子在童年養成良好習慣最容易保持
擁有好習慣才能有好人生,俗話説三歲看老,很多時候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受到了良好的環境和家境的薰陶,將來長大了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反省自己,都會做得比別人更好。
好習慣從寶寶階段就就開始養成,父母更省心,孩子也更開心,如果在青春期或者更晚的時候發現了壞習慣,想要改就難了。
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的知覺在兒童時期是最敏鋭的,之所以説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最大,是因為這個時期大腦正在發育塑形期,很多事情想忘也忘不了,很多習慣這個時候一旦形成也會很難改變。
在兒童時期家長可以從這幾個大方面入手來培養優秀寶寶的好習慣:
1. 擁有良好心態
智慧的父母永遠不會輕易評價一件事一個人的好壞,他們會將事物的兩面性都講出來,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
失敗了並不代表沒有值得累積經驗的地方,而成功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做到了最好,平時多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賞識他們的長處,並帶動孩子讓他們知道積極看待問題的好處。
讓孩子能夠從實踐中看到積極的選擇有很多的好處,從而培養孩子看事看人都會朝着好的方向去看。
當發現孩子短處的時候,家長要客觀看待,對事不對人,一件事做錯了不代表孩子將來永遠會做錯,家長在針對一件事批評的時候不要總翻舊賬,要相信孩子能夠越來越好。
批評雖然能夠使人進步,但是沒有必要只用打壓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更重要的是從錯誤中找到作對的方法,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雖然體力和智力各方面發展都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去好好做,家長要給隨時給他們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雖然小但是成長的空間卻是無限大的,家長包辦代替雖然能夠暫時解決眼下的問題,卻實打實的限制住了孩子從成長空間。
智慧的父母永遠都會給孩子留出自己做事的空間和餘地,玩具玩完了就讓孩子自己收拾,衣服能自己穿就絕對不會幫忙,讓孩子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能力,激發潛能,累積經驗。
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是能夠獨立的,他們有能力能夠處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做不到完美,但只要有想要自己做的心態,就是好孩子。
能力都是實踐出來的,家長不給機會,孩子自然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除了襁褓中的嬰兒,只要孩子能走能跑,他們就有能夠自己做的事情。
俗話説心靈手巧,生活能夠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穿衣吃飯,更多的是累積經驗融會貫通,最後變成人生的智慧。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能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獨立帶來的快樂,這種成就感能促進孩子更加積極的生活,更加靈活地面對各種挑戰和問題。
家長有的時候就要“粗心”一點,天冷的時候不要追着他們後面讓孩子多穿一條秋褲,可以讓孩子自己在感受中明白冷了要穿衣服,熱了要脱衣服。有的時候無微不至是一個看不見的枷鎖,讓孩子失去了靈活變通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選擇是提高他們獨立自主的前提,家長不能既想讓孩子獨立,又把事情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只要不危險,不威脅到人身安全,家長都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尊重他們的選擇。父母總是擔心孩子走一條不是自己為他們選擇的道路會吃虧,但有沒有想過,如果讓孩子違心的選擇了家長的為他們鋪好的路,即使最後成功了,可能他們也不會真的快樂。
家長要始終記得:行為源於思想。任何行為背後都有思維作支持,即使是下意識的反應,也是生活經驗累積之後的結果,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出現了問題。
當孩子的想法與父母不同的時候,不要急着否定他們的想法,去探究一下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仔細聆聽孩子的陳述和緣由,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
3. 對事情有責任心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負責的過程,從簡到繁,從小到大,第一步是為自己負責,之後為學習負責,為工作負責,為人生的另一半負責,為下一代負責,為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智慧的家長會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在家庭中有意識的給孩子適當的佈置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果孩子能夠按時按量的完成,就會給他們及時鼓勵,讓孩子能夠體會到責任感帶來的快樂。
聽取孩子對家庭生活的建議,經常和孩子講一講家裏的花銷添置,人情往來,讓他們照顧寵物植物。
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採納他們的建議,孩子就會心中油然而生對人對事對生命負責的心態。
好教育從好習慣開始,葉聖陶先生曾經這樣説過,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當家長髮現孩子懶散,自私,説謊,沒禮貌的時候其實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壞習慣一旦養成,再改就需要家長和孩子都付出一些代價才行。
如果從小家長就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習慣,將來很多成長中的問題都能夠避免,習慣其實就是不斷重複良性行為的過程,這是一種後天形成的行為方式。
思維與行為是雙向影響的,好的行為同樣能夠糾正錯誤的思維,從心理機制的角度看,習慣是一種需求,如果不這樣做自己都會覺得不舒服,從腦機制的角度看,習慣就是在不斷重複規律的行為方式,是大腦皮層興奮點之間建立起來的鞏固的神經聯繫。
所以習慣有相對穩定性,但也能夠通過不斷的重複來進行改變,習慣能夠決定態度和效率。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家長就要有意識的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含了無數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細節,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行為理解,人品人格,小到打招呼的方式,看人的神態,打扮舉止,這些都是習慣的累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童年大腦塑形期,是通過周圍環境的不斷反饋來修正行為習慣的,所以父母不僅要給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還要有判定標準,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裏做對了哪裏做錯了,進而修正不良習慣。
一開始建立習慣的時候可能需要父母強制執行,一旦大腦形成了行為慣性,不需要提醒孩子自然就會自動堅持和重複良好的行為。
決定是否堅持的關鍵,就在於強制期間,家長能不能做到及時鼓勵,只有嚐到了好習慣帶來的好處,孩子才願意主動自願的堅持下去。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隨着時間的推移,獎勵的作用漸漸減退,習慣養成容易出現反覆,這是正常情況,好習慣是需要鞏固的。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全健康的人格,培養健康人格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只要抓住這個根本,就等於抓住了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