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對孩子學習的緊抓,網上好多寶媽留言道:"孩子每天做完作業都11點鐘了,學校的作業太多"。
可是對於不同年級孩子的功課多少還是有區別的,有些孩子並不是因為作業太多,可是有拖延症。不止在做作業上面,平時很多小事都體現出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問題。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為什麼孩子會這樣?主要有5個因素家長需要了解:
孩子年紀尚小,對時間觀念不清晰,缺乏自我時間的管理能力;
孩子不集中注意力,並且缺少自控能力;
孩子對於家長的有些安排不滿意,想要用消極的行為來與父母對抗,所以做事情很磨蹭;
家長孩子所有事情都要主動住,給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總是將孩子與別的小孩子做比較,用一些比較諷刺、挖苦的言語刺傷孩子,導致孩子信心不足。
想要改正孩子的"拖延症",請用這3個方法!
給孩子灌輸"時間觀念"
家長可以將時間具體化。通過計時器、沙漏等等類似的測時間工具,將孩子認為抽象的時間具體化,讓孩子更加直觀去了解時間的長短。這樣孩子對時間的流逝就能夠產生更加明顯的感受,也會覺得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讓他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家長們可以通過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故事、或者在他卧室裏貼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孩子做一些關於計時的小遊戲,讓孩子意識到時間是多麼的珍貴。
讓孩子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家長教孩子認識鐘錶,給他買個鬧鐘。在此基礎上規定孩子起牀、睡覺的時間,以及別的事情也做時間規定。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用做遊戲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們都喜歡做遊戲了,因為遊戲可以寓教於樂,還能夠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與家長一同參與,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非常簡單了。
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教育。孩子少受外界干擾需要安靜整潔的環境,更好地保持注意力。
要限制孩子看電視和電子遊戲。如果他習慣刺激,就很難靜下心看書、思考和學習。所以,一定要控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讓他多看書、多接觸大自然。
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在孩子要開始做事情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例如寫作業之前,先吃飽東西、去過衞生間,將桌面整理乾淨,準備好需要用到的課本、作業本、筆、橡皮擦,這是為了避免在中途發現缺少了什麼東西,打斷正在進行的事情。家長無論是在教孩子收拾東西,放置物品,都需要提出特別具體的要求,再給具體引導,孩子才會精力集中做事情。
讓孩子自己承擔拖延"後果"。當孩子做事情喜歡拖延,經常浪費時間,家長只是一味的批評教育會起反效果。有專家給出建議,在必要時,可以跟孩子説他做某件事情拖延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且採取適當的懲罰。這是為了要讓他懂得,養成做事拖拉的習慣會造成嚴重後果,就必須受到一定的"懲罰"。很多時候,給孩子適當的處罰有可以引導他快速"醒悟"!
家長需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孩子很容易受大人的影響,所以在引導孩子做事情不拖延,首先家長自己要做到,才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
提前立好規矩,賞罰要分明。比如:當孩子正在寫作業,家長可以與孩子探討着先預估時間並且做出合理的時間規定。
當孩子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寫完作業,接下來才可以去玩兒,否則就要縮短他玩的時間;如果孩子能夠提前完成,那麼節約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這也算是一種獎勵。
通過這樣的鼓勵,孩子們肯定會更有信心和積極性來完成任何事情。
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完成,自己造成的後果也需要自己承擔
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正確的教育原則就應該是"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很多選擇,但是每一種選擇就會是不同的結果,這個必須自己承擔"。
家長要慢慢退出"包辦代替"的角色。家長應該讓孩子瞭解自己具體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學會自己去主張,培養他的責任感、鍛鍊做事的積極性,平時多給予鼓勵,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合理的規定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自己管束自己。家長的任務就是耐心教做事的技巧,給他鍛鍊的機會。
讓孩子為拖延"買單"。古話説:"吃一塹,長一智!"當孩子體會到拖延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所以,家長不如讓孩子"順其自然"、"磨蹭"地做事情,例如:早上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起牀拖延,慢慢吃飯,磨磨蹭蹭上學,結果肯定會導致他遲到。當孩子感受遲到的尷尬,得到老師的批評教訓之後,就會理解到拖延給自己帶來的害處,想起家長平時的催促是為自己好
也會從此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與批評,做事情不再拖延。
總的來説,對孩子拖延這件事情,家長一定要用耐心和幫助孩子慢慢改正,切忌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