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尋找朱允炆,那朱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們知道,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六次發生在永樂帝朱棣年間,最後一次則發生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相比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來説,鄭和下西洋比他們早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不過在最後一次的航行中,鄭和卻沒能順利地返回大明,而是在中途去世後,被安葬在了印度的古裏,後來西方人也把這個地方叫作卡利卡特。
我們反觀鄭和下西洋的排場,其規模十分龐大,即便是後來的大航海時代開始很多年後,也無法與之比擬。據記載,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隨行的士兵就多達27800人,大船一共有62艘,其中最大的“寶船”全長約有150米,寬60米。説它是當時世界的海上霸主,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為何要讓鄭和下西洋呢?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既然當時擁有着海上霸權的大明帝國,為何就沒能發展成為海權國家呢?要知道,每次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其船隊都會有新的地理發現,並會相應地延長航線。所以當時像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沿岸等地區都有鄭和船隊駛過的痕跡。而既然是這樣,此時的大明朝應該要順勢而為,將其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海權的國家才對。可為何最後卻沒有呢?
關於這個問題,普遍有着三個説法:一是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二是為了清繳元朝末年張士誠在海外的殘餘力量;三是為了開拓海上貿易。
當然了,前兩者説法是很不靠譜的,為何呢?首先來説,朱棣如果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或者是清繳張士誠留在海外的殘餘力量的話,大可不必為此耗費如此之大。而即便此時的建文帝或者是張士誠殘部都存在,那也不可能對朱棣造成任何威脅了,所以聰明的朱棣是不可能耗費如此高昂代價去做這些事情的。
最後一點也缺乏可信度,為何呢?
我們知道,朱元璋時期實行了海禁政策,對海上貿易總體上來説還是排斥的。到了朱棣時期,更是全面禁止了民間的自由貿易活動。朱棣雖然放寬了海禁政策,並免除了朝貢貿易中所帶物資的關税,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海禁。所以,這樣説來,朱棣讓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也並不是為了開展所謂的海上貿易,而是有着其他的考慮。
那麼,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呢?
在筆者看來,朱棣之所以讓鄭和下西洋,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在儘可能廣的地理範圍之內重新確立出新的朝貢體系,依據儒家的規範,發現並且懷柔儘可能多的“夷狄”。要知道,朱棣繼位之後,為了能控制全國和穩固北方地區,他提出了“華夷一家”的口號。這個口號相比於朱元璋時期所提出來的“統一華夷”來説確實是高明得多,因為“華夷一家”很好迴避了誰來占主導地位的問題,所以聽起來包容性就顯得更強烈一些。
朱棣為了實現這個口號,便開始做出相應的動作,其中海上的動作就是利用鄭和下西洋採用懷柔政策,至於陸上就是以親征漠北,以武力的方式實現。無論是懷柔還是強硬,其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重建“華夷秩序”,做一個真正的“天下共主”,真正的“天可汗”。所以,這才是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所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