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江起義走出的優秀將領,而參加紅軍前他已經有兩年的戰鬥經驗,此後數十載憑藉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華,不斷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新中國成立時已是解放軍高級將領。
55年授銜時,因為國家的需要,他放棄參與授銜儀式,3年後重回部隊,鑑於他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有人提議授予他大將銜,不過他主動要求授上將,此人就是開國上將李聚奎。
1904年,李聚奎生於湖南安化。北伐時期他報名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加入唐生智第八軍工兵營一連,後來編入湖南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團長就是大家熟悉的彭老總。
1928年,彭老總、滕代遠、黃公略等人領導了平江起義,起義後部隊改編為紅五軍,李聚奎也成為紅軍的一員。
1930年,國軍集結10萬大軍開始對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進攻,12月28日清晨,待張輝瓚的先頭部隊進入王竹玲伏擊圈後,李聚奎和王玉洪率領27團、25團對敵軍發起攻擊。
王玉洪負傷後,李聚奎指揮兩個團,一舉殲滅這個敵軍旅和跑來增援的一個敵軍團。趁着勝勢李聚奎率軍直奔張輝瓚的指揮部,被紅八師、紅九師團團包圍的張輝瓚負隅頑抗,戰鬥中李聚奎大腿中彈,血流不止,只能退出戰場,臨走前他向師長建議:“讓26團上,定可快速結束戰鬥”。
此戰勝利後,全殲敵18師,連師長張輝瓚和旅長王捷俊也被活捉,此戰之後,敵軍不敢靠前,第一次反“圍剿”鬥爭取得勝利。
長征時,李聚奎是紅一師師長,當時他手下人才濟濟,紅一團團長是楊得志、紅二團政委是鄧華、紅三團團長叫黃永勝,幾位多年後都成為開國上將。
當時紅一師作為全軍的先頭部隊,他指揮一師連續作戰,連續突破敵軍三道封鎖線。此人敵人已在湘江兩岸部署20個師的兵力,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為了掩護主力渡過湘江,李聚奎率紅一師趕到覺山部署陣地,冒着敵機狂轟亂炸的情況下阻擊敵人,敵軍雖然有兩個師的兵力,但一次次進攻都被打退,只有一些陣地因為紅軍全員陣亡才被佔領,紅一師付出巨大傷亡才完成任務。
經過千難萬險,李聚奎來到陝北,待三大主力會師後,他又參加了西路軍行動。孤軍深入無援的西路軍打得很苦、很悲壯,戰士們大都犧牲,活下來的也都被打散了,最後李聚奎只剩下孤身一人,此時他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想方設法要找到組織、要回到延安。他靠着一個指北針,一路乞討,輾轉兩個月終於回到延安,當時主席見到他説:“你雖敗猶榮!”,聽完李聚奎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全國解放後,李聚奎已是四野副參謀長,抗美援朝開始後,他調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委,俗話説: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何況這是我軍第一次出國作戰,軍需給養問題自然放到首位,所以説李聚奎負責的後勤工作非常重要。
最開始由於沒有空軍的掩護,我軍輸送線遭到美機轟炸,受損嚴重,李聚奎建議在原來信號站的基礎上設置防空哨兵。經過一番部署,2800多公里的交通幹線上,設置了1568個哨所,有了他們,我軍運輸汽車損失率大大減少。
而美軍卻一直沒弄明白,後來美遠東空軍參謀長達爾·阿爾其爾准將曾感慨道:他們究竟是怎樣保障補給品的運輸,使之不中斷?這真是個奇蹟,希望戰爭結束後,見到一個人,那就是志願軍的後勤部部長。
55年授銜前夕,國家剛成立石油工業部,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領導者主持工作,經過考慮最終選中李聚奎擔此重任,但由於離開軍隊系統,李聚奎沒有參加授銜儀式,兩年多的時間,他帶領石油專家、技術工人趕赴大西北,開發了克拉瑪依油田,並訓練了一批專業人才,為以後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1958年李聚奎調回部隊,擔任總後勤政委,此時為他補授軍銜的事宜也提上議程。以他曾經的功績、資歷,以及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貢獻,評他大將沒什麼問題,而且他當年的部下有不少都是上將。但問題是,十大將已經明確,總不能更改吧,所以組織上去諮詢李聚奎的意見,將軍聽後主動提出“就低不就高,上將就行了”。
於是1958年,李聚奎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1995年,李老病逝於北京,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