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入園年齡不是3歲!娃不具備這4個條件,入園等於“受苦”
很多家長都望子成龍,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於是,家長們將不滿三歲的孩子們推向五花八門的親子班或幼兒園,就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然而卻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們在早教班不但學不到什麼東西,還會經常哭鬧着找爸爸媽媽,我們的用心良苦變成了孩子的負擔和痛苦。
歸根結底,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們的年齡過小,心智和自理能力都還沒發育成熟。
心理學家蘭姆對3000名幼兒進行研究調查,發現入園9個月,兒童體內的應激激素是未入園孩子的兩倍。足以佐證孩子年齡越小,入園的壓力就越大。
那麼,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呢?
在有固定監護人的情況下,孩子在3歲半以上送去幼兒園是更為適合的。
因為孩子在3歲前還處在親子依戀階段,而且隨着自我意識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第一個小“叛逆期”,如果強行違拗孩子的發展規律,可能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在3歲前還應該以家庭教育為主,再好的幼兒園都不如父母的陪伴。
不過,衡量孩子能否入園的最主要的條件不光是年齡,而是孩子能否適應幼兒園。
孩子入園起碼要滿足這樣4個條件:
一、擁有社交能力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最大的改變是需要和其他小朋友、和老師有了社交活動,比如學習、做小遊戲、吃飯等。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讓他迅速融入集體中,不會產生孤獨、惶恐的心理感受。而且,擁有社交能力的孩子會更早的懂得集體主義,也會更尊重別人,更有傾聽他人意見的意識。
二、具備適應能力
心理學家格賽爾有項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他發現即使是一對身體素質相近的孿生兄弟,第46周開始訓練的哥哥爬梯速度低於第52周才開始訓練的弟弟。對此,格賽爾的分析是:46周開始練習爬梯,為時尚早,所以訓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
52周開始爬梯,時間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做好對環境的充分準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條件。剛進入幼兒園的寶寶可能對一切都覺得茫然和畏懼,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時,如果孩子具有優秀的適應能力,那麼他們可能會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氛圍,找到自己適合的生活學習方式。
三、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教育學家盧梭説:“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試想,如果孩子連自己吃飯、上廁所、穿衣服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備,遑論能夠學習到什麼知識呢?孩子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時間久了會對集體生活產生抗拒。
因此,如果一定要將孩子送進幼兒園,那就要保證他有獨立的進餐、如廁等基礎的生活能力。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如果在這段時期受到合適的引導,孩子的自理能力將有質的飛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除了手把手教,也要學會利用繪本這種教育工具。
四、有一定的表達能力
不像在家裏只有一個寶寶,幼兒園裏,一位老師往往要同時帶5-20個孩子,往往不會特別顧及到其中的某一位孩子。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強,可能會讓老師無意中忽略他們的訴求,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孤僻、不善表達,進入惡性循環。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長要提前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怎麼與老師和小朋友溝通。在家裏做一些情景演練,讓孩子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