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這段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的能人異士,像奸雄曹操,謀略諸葛亮,還有那名代表着忠心義氣的關羽。在文學作品中,關羽的故事非常的奪,婦孺皆知。關羽是三國當中的重要人物,作為劉備手下的重要一員,在這場鬥爭當中立下了漢馬功勞,他的品質跟能力,甚至連對手都非常的敬佩。對他的讚美太多了,先是外表,長得帥,顏值高,特別是他的鬍鬚,被人叫做美髯公,後是人品,忠誠狹義,對上對下都無可挑剔 。出色的關羽最後卻敗走麥城,不禁讓人唏噓,他的下場令很多人痛心。關羽一世英名最後為什麼得到了這樣的結局,人們不僅疑惑。正史上有記載,關羽最後是死於東吳呂蒙手中,這點不用質疑。但是其中的有個疑點,關羽為什麼會從武聖跌落,是什麼導致的呢?在關羽完成北伐戰爭之後,慢慢的達到了自己人生的頂峯,但是從此也開始走上了下坡路,被東吳的呂蒙暗算。表面上看來,關羽的死確實是東吳導致的,可是仔細研究就會看出,關羽的失敗是早就可以預測到的一件事。下面就來和大家説一下這些隱藏在歷史真相中的殺人兇手。
一、諸葛亮的冷眼旁觀。在蜀國,諸葛亮是軍事,掌管着所有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當年,因為三顧茅廬,才有的諸葛亮的出現。接着,諸葛亮幫助蜀國打下了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大家都認為,蜀國上下一心,十分團結,抗擊曹魏和孫吳集團。其實不然,諸葛亮與關羽的矛盾素來已久的,從三顧茅廬開始,關羽對諸葛亮頗有微詞。關羽對諸葛亮也是不對付,三番五次的邀請,才請得他出山,這個人很擺架子。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事件。東吳讓諸葛亮的各個諸葛瑾向他們要回荊州,不僅沒要回來,反而是令自己更加生氣。在關羽這裏,沒有給諸葛瑾任何面子,直接將諸葛瑾趕了出去。諸葛瑾沒有得到任何想要的結果。英明的諸葛亮雖然沒有表示,但是內心對關羽肯定會產生了嫌隙。大家都熟悉華容道這件事情,諸葛亮對華容道的補兵安排事先已經瞭然於胸。曹操非常欣賞關羽,並且他對關羽有恩,但是關於更加忠心於劉備,不受利誘。關羽效忠劉備,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諸葛亮自然也知道。明知道曹操與關羽之間有着糾葛,還是讓關羽去鎮守。如果關羽放走曹操,那麼對蜀國的諸位來説,失職這個負面消息,就是關羽的責任了。就是在這樣的巧妙安排之下,諸葛亮與關羽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造成了關羽的死亡。
二、劉備並沒有完全認同關羽。三國一開始就是歌頌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令人非常的羨慕。作為忠義的化身,關羽對劉備可謂是一心一意,不離不棄。這三個結拜兇兄弟,實際上真的做到了生死相隨了嗎?其實不一定。當時蜀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劉備在朝中當上了一把手,命令關羽把守荊州重地,表面上看似沒什麼問題。兩人的矛盾存在於威望,劉備雖然是關羽的上司,威望卻不及他。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水淹敵人七軍,令關羽的名聲大振。在魏國,很多士兵都説蜀國上下也就關羽能與魏國抗衡,這樣的話劉備聽起來非常不開心。功高蓋主是非常大的危險,即使是手足也不行。於是劉備就讓自己的兩名大將,糜芳與博士仁,來牽制關羽,讓他沒有單獨的勢力。其實關羽心中明確劉備的意圖,只是並不想表明罷了。負責保守並對關羽進行監視的糜芳與博士仁,無論能力還是謀略,遠遠比不上關羽,劉備這樣做無非是挑明瞭態度而已。關羽此時也是心知肚明的。實際情況確實劉備派出的兩個人,其他方面不説,忠誠度根本不如關羽。在關羽遇到麻煩前來求助的時候,這兩人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當了反賊。這樣看來,劉備雖然不是殺人兇手,但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關羽是咎由自取。人生會遇到很多難題和坎坷,會遇到很多敵人,但是每一步,人最需要需要戰勝的不是那些外在的阻礙,而是自己。孫權也好,呂蒙也罷,甚至諸葛亮、劉備等人,都不過是外在的推手,置他於死亡境地的還是關羽自己。翻翻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都不離驕傲這兩個字眼。關羽確實有驕傲的底氣,顏值高,武藝強,人品好,很多人想要和他結交。很多人是想要得到關羽的,包括孫權也是,想盡辦法跟關羽套近乎。孫權的兒子想要通過政治聯姻,幫助孫權分擔憂愁,跟關羽的女兒結婚。按常理來説,如果關羽和孫權結為親家的話,對於關羽而言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畢竟孫權有一定的地位,而關羽只是一名小將罷了。但是關羽對於這樣的提議,沒有絲毫的興趣,回絕的語言中充滿了諷刺,這徹底惹怒了孫權。就算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不願意有所牽扯也能理解,何必貶低他的兒子,好像自家兒子有多不好一樣。這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孫權一直在想辦法除掉關羽。關羽大意失荊州,軍事上的失敗讓他大勢已去,人情世故上,關羽的錯誤也是眾多。人貴有自知之明,可惜驕傲如關羽,已經忘記了要吾日三省吾身。政治眼光沒有了,人情世故遲鈍了。或許關羽的慘死主要原因,正是在他自己的身上。小編為您解釋了關羽落得這樣下場的原因,您是否還有其他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大家共同探討。
在中國古代擁有的那些人才中不僅僅是能臣武將,還有一些在某些方面做出傑出成就的人,包括藝術領域、文化領域。小編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明朝時期於江南地區非常出名的——唐伯虎。關於唐伯虎,大家可能最熟知的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了,這個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唐伯虎做出的那些風流韻事,也是大家閒來無事交流的話題,所以唐伯虎這個人也就成為了風流提檔的代言人。很多影視當中,都會講述唐伯虎的故事,大家都稱呼他為江南的第一才子,不過唐伯虎真的是第一才子嗎?那麼他又是怎麼成為第一才子的呢?歷史上的唐伯虎到底能力如何?他又創造出什麼樣的藝術成就?小編為你總結歸納如下,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天生聰明。我們對唐伯虎的印象大多來自於一些喜劇作品,作品裏的唐伯虎從不拘泥世俗,孤傲而富有才華,這個性格的塑造和真實的唐伯虎有着巨大的差距。唐伯虎從小就天賦聰穎,四五歲就能獨立成詩了。唐伯虎的父親知道唐伯虎頭腦發達,就讓他拜在了沈周的門下,有人會問,沈周是誰?沈周就是赫赫有名的吳門畫派的創建者。唐伯虎有了老師的指導,在繪畫方面突飛猛進,但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唐伯虎在無人教導他詩歌的情況下,居然也能通曉理解,這讓唐伯虎的師傅還有父親都難以相信。根據史書資料顯示,幼時的唐伯虎就有記憶力驚人的本事,但凡東西讓唐伯虎見過一次,唐伯虎就可以倒背出來,這個能力非常人可以擁有。
二、家庭環境支持。一個人的成功跟成長環境有着重要的關係,而成長環境當中家庭佔了很大一部分,有了家人的支持,無論做起什麼事情來都會順利不少。唐伯虎就非常幸運,他就擁有了這樣良好的家庭條件,父親唐廣德因為家庭貧苦,沒有書讀。唐廣德自己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是頭腦非常靈活,於是將自己未完成的希望寄託在聰慧的兒子身上,希望唐伯虎將來能夠成為大官。從此以後,唐廣德在唐伯虎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平時生活非常的節儉,剩下的錢都給唐伯虎買書。在這種環境下,唐伯虎不負眾望,讀書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愛好,無論生活如何,讀書從未放下。
三、學會學習。唐伯虎愛讀書,可是並不是死讀書。唐伯虎很愛讀書,所以很小就將家中的藏書都讀完了,這些書籍可是分了很多類別,有天文,音樂還有數學。而且唐伯虎居然還能在無人指引的情況下,全部入門,這就讓人十分驚訝了。唐伯虎讀書能夠掌握書中的精華,每處知識都能有自己的見底,還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不僅如此,唐伯虎還非常善於學習,能從不同的人身上學到很多優點,並且轉化為自己的內在修養,從而提升自我的品質。
四.喜歡於文人墨客進行交往。大家都知道,祝枝山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也自幼聰慧過人,五歲能寫毛筆字,九歲能做詩歌,博覽羣書,對於詩歌有很深的造詣。能力超羣仕途不順成為了他和唐伯虎一樣的標籤,仕途不順讓祝枝山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文學上,結果練就了功力深厚的書法,有明代第一書法之稱。年少的唐伯虎,因為比同齡人出色,所以對他人的態度非常的傲慢,可是祝枝山的出現改變了他之前的態度跟性格。有一次唐伯虎前來拜見祝枝山,見到祝枝山正在一絲不掛的勤奮練字,就藉機諷刺他沒有修養。可是祝枝山能言善辯,加上自己的才學,立刻對唐伯虎進行了反駁,自翊聰明的唐伯虎竟然被辯的無言以對,佔了下風。經過這件事,唐伯虎就開始非常尊敬祝枝山了,並且也改變了為人處世的方式,還與祝枝山成為摯交。唐伯虎善於學習的優點,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在與祝枝山成為朋友之後,在詩歌和書法上虛心向祝枝山進行請教,自己歸納學習之後,得到了大幅度的進步。
五、成功的果實激勵他對於勝利,我們都是渴望的,因為知道勝利會給我們帶來喜悦,經歷的多了,優秀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不斷的激勵着我們前進。唐伯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經過努力獲得了江南第一才子的美名,這樣的才子光環一方面是對他的認可,另一方面也不斷的警惕着唐伯虎要不斷進取。於是不斷學習的唐伯虎就有了三絕,一個是詩,一個是書,一個是畫。在幼年時唐伯虎就表現出了繪畫的才能,可以説他剛會走路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畫畫,那麼小的他花的鳥雀活靈活現。唐伯虎還將詩歌與繪畫兩者結合,這就需要很高的水平,所以很多文學集還有藝術家都欽佩唐伯虎,所以大家也稱呼他為“詩文玉手”。另外,唐伯虎在祝枝山的書法特點上,融入自己的風格,並且將很多書法大家的特點融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書法一絕,在明代被人們稱作“書法鐵手”在我看來,唐伯虎的成功是這幾點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能達到的巔峯。但是天妒英才,唐伯虎英年早逝,如果他的壽命再長一點,恐怕能夠在更多的領域取得不菲的成就。正因為唐伯虎在明代太過於出類拔萃,在當時很少有人能夠超越過他的才能,所以他才能成為四大才子之一,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人皆盡知。
您是怎樣認識這個人的?歡迎留言評論,大家共同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