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顆“小星星”,伴孩子走出大山

做一顆“小星星”,伴孩子走出大山

口述:大連民族大學支教學生 白彩雲

整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

---------------

我叫白彩雲,是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鄂温克族女孩,現就讀於大連民族大學。

2017年9月,我懷着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進了大學校園。我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條件相對較差。面對嶄新的學習方式和優秀的同學,我有了一絲自卑感。直到後來,我聽了一節職業規劃課,那次,一位學姐為我們分享了她的大學生活,我從她的口中第一次瞭解到“啓明星支教團”。

學校自2015年開始組建啓明星支教團,前往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進行支教活動。鹿圈小學位於該縣鹿圈村,地處偏遠,是村裏唯一的學校,很多孩子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在那裏,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只有一名教師,負責所有課程,整個學校只有一名英語教師。村裏基礎設施差,道路仍以土路為主,每逢雨季,出行非常困難。

村裏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們大多是留守兒童。但他們活潑開朗,喜歡與人交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可是,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他們的成長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在學姐分享的照片中,他們純真的笑臉和渴望知識的眼神,讓我心底埋下一顆成為“小星星”的種子。我想去鹿圈村為他們帶去知識和歡樂,盡我所能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改善生活條件。

我懷着對支教的嚮往,不斷充實自己。最終,我經過層層選拔,在2018年如願成為啓明星支教團的“小星星”。

為了方便孩子上學,支教團開展了“小飯桌”行動,由支教小老師動手做飯來保障學生就餐。我們在簡易的帳篷裏做飯,但一遇到颳風下雨,“小飯桌”就無法進行。為了改善孩子們的就餐環境,我們支教團向社會各界人士發起倡議,最終收穫了150份愛心,共籌集到1800元的善款。2018年8月10日,新建的廚房投入使用。看着孩子們吃到可口的飯菜,幸福感油然而生。

支教時,我注意到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他叫濤濤,個子小小的,在班裏也很安靜。他的家庭比較特殊,他沒有母親,父親也常年不在身邊,爺爺奶奶以放羊維持生活。濤濤很懂事,在課後經常幫爺爺幹農活、放羊,但學習基礎較差,都上三年級了,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在那之後,我每天都單獨陪他練字,幫助他克服害羞的性格,帶着他和班級同學互動。在我最後一天離開的時候,濤濤在我上車前偷偷塞過來一張紙條,上面用稚嫩的文字夾雜着拼音寫着:“彩雲姐姐,謝謝你教會了我寫字,我會想你的,你明年還會再來嗎?”

愛,是一種無聲的諾言,只要一點火花,就能讓世界充滿温暖。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在那之後,我抓住每一年的機會參加支教。支教時,我既是他們的小老師,為他們講解知識、傳授道理,又是他們的大姐姐,陪他們一起打排球、玩老鷹捉小雞,談談心事、交換秘密,這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家人。

這份對留守兒童的愛也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我們大連民族大學啓明星支教團於2016年、2017年分別獲得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最具影響好項目”和“下鄉情懷好日記”,獲評2017年遼寧省青春助力扶貧專項實踐先進團隊和大連市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成果獎。這些榮譽以及村民和孩子們的認可,是對支教團最大的鼓勵。

鹿圈村村民胡英國説,這麼多年來,大連民族大學啓明星支教團的大學生小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希望和歡樂,讓他們學習到更多文化知識,也激勵着村裏的每一個學生不斷成長進步。

(我們在這裏“青聽”民族教育一線的聲音,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0 字。

轉載請註明: 做一顆“小星星”,伴孩子走出大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