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8歲嫁張大千做三姨太,二房做媒,大房主婚,因患癌守活寡34年
1983年4月2日,被譽為“東方之筆”的張大千,在台北榮總病房結束了他絢麗多彩而跌宕起伏的一生。繼而,他四年前立下的遺囑很快在報紙公佈:
立遺囑人張爰(字大千)緣餘年屆八十,深念渥承天麻,得畢生浸潤於書畫,勉有成就,感禱不已。惜餘不治生產,積蓄甚微,光陰荏苒,宣立遺囑以示後人……餘自作之書畫全部分為十六份……。”
這16份遺產中,其中15份是給陪伴張大千到最後的徐雯波和海峽兩岸的14位子女。
那餘下一份,則給了一位遠在北京的孤獨老婦——楊宛君。
消息傳來時,楊宛君正住在北京永定河畔一幢普通居民樓裏。彼時的她年已66歲,但卻已經熬過了近一萬兩千多個輾轉難眠的日夜。
1917年4月19日,京城著名的月琴演奏家楊小全家裏,一個粉雕玉琢的女嬰呱呱落地,楊家為其取名宛君。
而這一年,十八歲的張大千已經東渡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課餘期間則用於作畫。
宛君自幼生得俊美可人,聰敏靈動,更難得一副好嗓子,在13歲那年,宛君便已隨父親在城南觀音寺清音閣登台,演唱京韻大鼓。楊宛君也很快在京城小有名氣。
1935年夏天,楊宛君隨友人在中山公園打枱球。這一天,張大千正好在此處舉行畫展,經共同的朋友于非闇介紹,兩人得以認識。
這一天,張大千不僅親自引導楊宛君幾人講解自己的作品,還邀請幾人一塊飲茶清談,期間,張大千還親自為楊宛君奉茶。
“張先生住頤和園聽鸝館,景緻極好,值得一遊”
。於非闇道。
幾日後,於非闇給楊宛君送來一副仕女圖,稱此畫乃張大千特意為她而作,楊宛君緩緩展開,侍女的眉眼神韻與自己如出一轍。
在於非闇的遊説下,楊宛君答應次日一起到頤和園走走。
張大千談吐文雅,風度翩翩,又是舉國聞名的畫壇大拿,初次邂逅時,楊宛君便對這位大才子有心生好感,而在張大千看來,楊宛君不僅人長得漂亮,嗓門也好,尤其是她那雙手,用‘指如削葱根'來形容,猶嫌不足。尤其在她演出時,五指翻動,猶如白鶴在雲中翱翔,刀魚在水裏遊竄,每個動作皆可入畫,每每讓他看到恍惚。
此後多次往來中,兩人感情也迅速升温。
然而,楊宛君遲疑了。
她知道,張大千已經36歲,家中還有兩個妻室,她們能容得下自己嗎?
但是現實卻令人難以置信,當於非闇來給她和張大千做媒時,隨行的竟然還有張大千的二夫人黃凝素,她對宛君説:
“我自己孩子實在太多,導致現在先生各地旅行,我都無法抽身陪伴照顧,你若能答應這門婚事,日後代我們照顧他,那就太好了。”
而對於這門婚事,楊宛君的父母亦沒有任何意見,所以看到黃凝素親自來做媒,楊宛君的所有顧慮,也煙消雲散了。
二太太黃凝素
從夏季相識到冬季成婚,楊宛君和張大千僅用了半年的時間。
二房做媒已是稀奇,更出人意料的是,為他們主婚的人,竟然是大房曾正蓉。對於一位“後來者”而言,這種待遇可謂世間少有。
從日本蜜月回國後,楊宛君隨丈夫至蘇州網師園拜見婆婆,出身大家的張夫人行為刻板,規矩繁雜,連短袖衣裳都不準穿着,楊宛君典型的北方姑娘,性格大大咧咧無拘無束慣了,所以婆媳關係很快緊張起來,張大千見狀只得攜楊宛君遷住上海、北平等地。
此後,楊宛君不再唱鼓書,她日夜陪伴夫君左右,為他研磨顏料,展紙擱筆,紅袖添香,羨煞旁人。而因為一雙如絲眉眼多了幾分古典氣質的楊宛君,很快取代二夫人黃凝素,成為張大千新的靈感繆斯。
那幾年,張大千所作的仕女圖,皆以楊宛君為原型。
1937年,北平陰雲籠罩,張大千與楊宛君匆匆逃出,輾轉上海、香港、柳州等地後,回到了成都,住到了青城山上清宮的後院,曾正蓉和黃凝素和他們也住在了一起。
楊宛君與張大千在日本
在青城山作下近千幅畫後,張大千那顆迷戀山水的心又蠢蠢欲動了,他將目光望向了藝術寶窟敦煌。初聽到這想法的楊宛君,還是有些畏難的:
“那裏會不會太苦了?水都難得喝,更別提吃菜了。”
“當初唐僧取經,不也照樣戰勝了這些困難?別人能受得住,我張大千就能。”
1940年秋天,張大千攜楊宛君、黃凝素和大兒子心智先抵達敦煌,初見絢麗奪目的敦煌壁畫,張大千興奮得難以抑制。
因思及臨摹這些畫需要大量的顏料、工具材料、生活用品等,而且僅靠兩個女子根本無法完成這項大工程。張大千馬上給親友寫信請求協作,並帶她們返回蘭州。
再次從蘭州回到敦煌時,張大千身邊多了女婿肖建初、侄子張心德、畫家謝稚柳等人,而因為黃凝素剛生完女兒,不便前來,所以楊宛君成為一羣大老爺們中唯一的女子。
他們在廟裏安家,廟邊是一條小河,河灘是一片鹽鹼地。在吃完罐頭,啃完鹹菜後,楊宛君從蘭州買了些許菜籽,開始在荒灘上種蘿蔔白菜,在平常人眼中,這不過是最普通的食物,可對於身處“平沙莽莽黃入天”的張大千等人來説,這是佳餚,是生機。
張大千、楊宛君、黃凝素和孩子們在敦煌
冬天時,整條小河都被凍住,他們只得鑿掉一塊塊冰儲藏在伙房裏,等冰塊化成水再用。如此一來,連喝水都成了問題,更別提洗漱等事,所以楊宛君索性將長髮剪短。因為身量高大挺拔,每每走在張大千身旁,乍一看,人們還以為這是一對父子。
一位芳華少婦,卻終日與黃沙、洞窟和男人為伍,唯一能説點心事的丈夫又日夜沉迷於作畫,楊宛君的孤獨和寂寞,可想而知。她想過回去,可是每每話到嘴邊,又説不出口,因為捨不得離開夫君,
經過兩年半的艱苦勞作,他們滿載而歸。
而在張大千的這些巨幅畫作中,皆凝聚着楊宛君的青春、汗水,還有愛。
1947年,15歲嫁給張大千的二房黃凝素,在借麻將麻痹情感多年後,毅然提出了離婚,而張大千亦厭煩她沉迷麻將多時,再思及其嫁入張家25年,生下11個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對其提出的物質補償儘量滿足。
這一場分離,還算體面。但在離開時,黃凝素神神秘秘地找到楊宛君,讓她提防年方18歲的女孩徐鴻嬪(後來改名徐雯波)。
徐雯波與孩子,男孩張心健留在內地,後來遭受欺辱而自盡
徐鴻嬪是張大千大女兒張心瑞的同學,14歲時就對張大千崇拜多時,遂求心瑞要來張家做客,想一睹偶像作畫的風采,誰料44歲的張大千初見這位小女孩,便被其風度氣質所吸引。
徐鴻嬪開始頻繁出入張家,到後來,甚至直接住進來張家,對外宣稱是做張家的幫傭。
在被黃凝素“提醒”時,楊宛君還是有點不太放心上的,畢竟在她看來,徐鴻嬪文化水平不高,姿色更是平常,前陣子因為嘴上長了個瘤子還開刀了呢。
直到她打聽得徐鴻嬪已經在鄉下生下孩子時,她才相信了黃凝素的話,自己的這位夫君,到底永遠喜歡十幾歲的小姑娘啊。
她唯一的心願,是希望丈夫不要因為有了徐鴻嬪而忘了自己,但現實很快給了她回應。
1949年,山河動盪,張大千在僅得到三張前往台灣機票的情況下,再三衡量,最終選擇帶走徐鴻嬪和三歲的女兒張心沛(黃凝素所出),據張大千所言,此舉是因為考慮到家中不能沒有大房曾正蓉坐鎮留守,而三房楊宛君因身患乳腺癌和腸胃病,不宜遠足。
所以,楊宛君是因為身患疾病被擋在幸福門外。
張大千一生有16位子女,曾正蓉僅出一女張心慶,徐鴻嬪生了4個,其餘11位為黃凝素所出,獨獨楊宛君沒有子女。這讓楊宛君的後半生,越發的悽苦和孤獨。
張大千離開大陸後,有一段時間和徐鴻嬪長住日本東京,楊宛君給他寫信,希望這位夫君寄着衣服給她。這時候的楊宛君,飯都吃不飽,卻仍舊那麼愛美,張大千鼻子一熱,自己好像遺忘了這位夫人了,連忙給她買了許多豔麗衣服寄過去,但是這卻苦了楊宛君。因為時局緣故,張大千不能為她代交税費,所以楊宛君只能交出高額税費才能取回衣物,而且不準不取。
因為實在孤獨,她後來索性搬到北京和守寡的表姐王清華女士住到了一起,兩位老人相互扶持,楊宛君視王清華兒孫與自己兒孫一般,倒也算享了一點天倫之樂。只不過,因為一場浩劫,在她們所經受的磨難面前,這點快樂渺小到可以忽略。
楊宛君與張心瑞(後)和畫家俞致貞
在這守活寡的34年裏,楊宛君被恐嚇,被威脅,被敲詐,被迫失業。最終為了餬口不得不走進絹花廠取來幾千張紙畫工筆畫,為了每月幾十元錢,直畫到眼睛痠痛,四肢麻木。
也是可笑,這畫畫的技能,還是她跟隨張大千左右十幾年學到的。可彼時的張大千在做什麼呢?帶着改名徐雯波的小嬌妻滿世界遊覽,生兒育女,風光無限。他只是在聽到別人談起楊宛君的處境時,沉默一會方道:
“我聽了很難過,很難過!”
可是,以他的能力,真心想要楊宛君過得舒適一點,又是什麼難事呢?
然而楊宛君心裏,還一直在幻想和張大千重逢那一天,她幾度寄信與張大千,讓他回來,稱自己可以和徐雯波和睦相處。但終究不過是痴心妄想罷了。
張大千與孩子們在八德園
一直在幻想與張大千重逢的楊宛君,等了34年,誰知等來的卻是一份遺囑。可在聽到張大千去世的消息時,她仍舊老淚縱橫,徹夜無眠。繼而又因為那份遺囑萬般欣慰,反覆喃喃:
“大千的遺囑還有我楊宛君三個字,他還在想着我,我這三十多年沒白等他。”
對於張大千,楊宛君不過是浮光掠影,可在楊宛君眼中,他卻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