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親子閲讀,火花後台最常收到的吐槽就是“不愛讀,坐不住”。但是最近收到的一條留言真的算是一股“清流”了:
很多寶貝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關於這點哈佛大學Jeanne Chall教授在閲讀發展模型中也提到過:
6歲前的孩子喜歡重複閲讀。
圖源自網絡
這個階段,陪讀的父母可就難熬了,都有過“讀到吐”的感受:開始激情滿滿,連讀帶演,逐漸變成沒有感情的復讀機。
走進孩子的閲讀世界:重複?不重複!
大人讀繪本就像給武林高手看入門心法,草草翻閲一遍就能掌握個八九不離十,重複看自然就味同嚼蠟。
但對於孩子來説,每看一遍繪本都會關注到不同的細節,每聆聽一遍故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國內外有許多眼動研究都已證明重複閲讀對孩子的重要價值。我國在2015年做過一項實驗,以幼兒園小朋友為實驗對象,記錄他們5次閲讀《阿莫的生日》時眼動注視點在頁面的分佈情況。
紅色表示孩子注視次數最多、時長最長,往下依次是黃色→綠色。
觀察下圖,很明顯就能看出
每次閲讀,孩子的關注重點都有所不同
:開始孩子跟着情節發展更多的關注主角阿莫和烏龜,後來視線集中到繪本的細節——小老鼠和小鳥身上。
截取自《學前兒童圖畫書重複閲讀研究》
除此之外,眼動研究同樣表明,隨着重讀閲讀次數增加,相比第一次閲讀,孩子在最近一次閲讀時花更多時間注視文字,因此
重複閲讀促進了孩子對文字的關注程度。
重複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學生學習一個新的英語單詞要多讀幾遍才能記住,網球運動員要多練習打球才能做到在賽場上穩準狠,與此同時,孩子也在一次次重複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重複讀對孩子學習的效果具體怎麼樣呢?有一個研究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一週內重複讀3次包含新單詞的故事,一組讀3個包含同樣新單詞的故事,一週後對這些孩子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前者不僅記得新單詞,還能説出跟新單詞相關聯的內容,後者則完全不記得新單詞,3個故事也沒記住,只能説出後兩個故事的大概內容。
而且孩子反覆讀同一本書就是在進行深度閲讀,這會為將來閲讀有深度的書籍打下堅實的基礎。父母在這個時候
強行要求
孩子讀新書恰恰阻斷了孩子的深度閲讀。
孩子眼中的重複閲讀:安全感爆棚
看到這,可能有父母要説了:
“5、6遍學不會,10遍總學完了吧,讀幾十遍是鬧哪樣”
“孩子都會搶答了,有時候我漏讀幾句,他都能馬上指出來,可還是纏着要你陪她看”
我們常説孩子就像一塊海綿,他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周圍環境裏面的新知識,隨着新知識而來的還有一些陌生感、不可掌控感,他需要尋找一些熟悉的東西來平衡。
比如,孩子到了陌生環境會更粘媽媽。同樣的,孩子在繪本閲讀中也在尋求安全感。
就像文章開頭留言裏的孩子非常喜歡聽《我媽媽》這個繪本,也許父母在讀繪本的時候孩子看似心不在焉,甚至都沒有看繪本,但是當他聽到“我媽媽是個手藝特好的大廚師”時,他立馬知道下面角色要換成“特技演員”然後是“畫家”,隨之聽到父母就是這麼講的,孩子會有一種 “你看,我説吧,我早就知道~” 的掌控感。
雖説爸爸媽媽們把一本書讀了這麼多遍心生厭倦,但是懂得了我們上面説的那些好處,也要耐心地陪着孩子一起讀。
新繪本怎麼引入?
此外,我們也要有策略地引導孩子嘗試讀新繪本。畢竟那麼貴的繪本放在書架上吃灰,可不是一個經濟的行為。而且孩子那麼小,他怎麼知道下一本是不是更喜歡的呢~
Tip 1:
心理學家在描述大腦判斷機制時曾説:“熟悉的東西往往被認為是好的,而陌生的東西會被當做差的,有可能甚至被認為是危險的”。
就像我們回家時總是走最熟悉的路,拍照時總是不自覺擺出一樣的姿勢,當然還有孩子喜歡最熟悉的繪本。
要想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一個新的繪本,我們不妨嘗試先找找看與孩子熟悉的繪本有關聯的那些東西,然後以此為切入點引入。
Tip 2: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錨定效應”,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着估測值。
用魯迅先生很接地氣的話來解釋就是,你要開窗,但是大家都不允許,這個時候你説要拆房頂,大家就允許你開窗了。
跟孩子商量讀新繪本也可以用上這招,比如本打算“1新1舊”,但你説“3新1舊”。試試這個方法,讓孩子多一些新體驗和新嘗試。
好了,這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關於重複閲讀的好處和引導孩子讀新書的小妙招。在閲讀這件事上,孩子的興趣始終是第一位的。興趣是持續閲讀的金鑰匙,這把鑰匙掌握在家長手裏,如何開啓閲讀之門需要家長的智慧,小火花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家長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