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燕歌行》裏的這句詩,勾勒了一副軍士在前線奮戰至死而將軍卻在帳中貪圖享樂的悲涼場景。
在刀槍無眼的戰場上,將軍的指揮對於軍隊來説尤為重要。將無能,則士枉死。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除了因為我們站在正義的一方,團結一心之外,還多虧了英明勇敢的將領對戰況敏鋭的察覺。
據傳,在某次戰場上,將軍吃飯時偶然發現了一隻鳥,感覺到一場的他立即停下了筷子,當機立斷,下令戰士馬上撤退,否則將有大難。
這位將軍的名字叫做許亨植。許亨植又名李熙山,是朝鮮族人,他的父輩原不是中國人。許亨植1909年出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當時他的父親正在參與朝鮮的“義兵運動”,目的是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可惜以失敗告終。
年幼的許亨植被迫和父親背井離鄉來到中國,流亡到中國東北,後來定居於遼寧開原,成為了一名徹頭徹尾的中國人。許亨植的少年時代過得並不富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他恰逢千年不遇的戰亂,國運飄零,家亦難存,“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居住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百姓民不聊生。貧困讓他無法進入學堂,但是聰慧無比的許亨植頭懸樑,錐刺股,不僅自學學會了朝鮮語。
還看了不少漢語書籍,為今後的歲月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也培養了他對於戰場形勢敏鋭的察覺能力,之後對鳥兒事件的精確判斷,也許就源於此時他對自己能力的刻苦訓練與學習。舊中國苛捐雜税壓得民眾苦不堪言,為了補貼家用,十五歲的亨植不得不去參加農業勞動。
也正是這個時候,很多流亡到東北的朝鮮愛國志士多在開原一帶進行抗日活動。
許亨植在家鄉經常同愛國人士接觸,閲讀一些進步書籍,思想進步很快。1929年,許亨植一家搬到了哈爾濱,他和中國共產黨組織進行了更多的接觸,並且如願於193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中共在那個時代堅實的新鮮血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成為日本全面侵華的導火索,至此,日本再也不隱藏自己的狼子野心,口出狂言聲稱要三個月吞併中國。
許亨植此時已經成為了第三軍新編三師的師長,但他仍然保留着在基層磨鍊時的習慣,與將士們同進同出,絲毫不擺出官架子。
作為一個師長,許亨植的能力可以説是非常出色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於日軍周旋之時,讓敵軍無數次陷於陷阱與麻煩之中,為共同作戰的軍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同時,他也不是高適《燕歌行》裏那種只會龜縮在指揮部裏貪圖享樂的將軍,每每開戰,他必定與戰士們一起衝在最前線,槍林彈雨絲毫不懼,無論多麼艱苦,無論有多少困難,他從未想過放棄隊伍中任何一個兵。
在一次戰役中,許亨植帶領部隊對日軍進行了出其不意的打擊,成功把日軍的鐵軌和情報點銷燬,對當時的抗戰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數次在戰場上的表現,他還有了“許大膽”這個綽號。許亨植早已有了家室,但是他深知,國破則家亡,如果無法守住祖國,那麼也不會有安穩的小家。舍小為大,許亨植為抗日戰爭時刻準備奉獻所有。
抗日戰爭持續了八年,在這八年間,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無數能人志士用盡渾身解數,試圖拯救正在沉淪的東方雄獅。
在無數次大小戰役中,許亨植和將士們深入祖國大地,走遍了許多複雜的地形。一次特殊的經歷,使全軍的將士們都印象深刻。
那是一次軍隊的常規任務,為了躲避日軍的地毯式搜查,我軍向來會選擇人跡罕至,人煙未到的深山老林,或者河谷之中行動,不貪圖一點便利,絕對不會給日軍任何可乘之機。
然而,在深林中行軍註定不會順利,行軍速度也會和平坦大道有所差距,天黑之後,他們便就近在河邊安營紮寨,準備好好休息一夜,第二天繼續趕路。晚上沒有出現任何意外,但是第二天一早,許亨植卻發現,四周有些不對勁。
他在吃早飯時,偶然發現前面的樹枝上停着一隻色彩鮮豔的鳥兒,這個不同尋常的漂亮生物立即引起了他的警惕。
按理説,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生物為了避免被天敵注意到,大多慢慢進化出了善於偽裝的外表,或是與大樹顏色融為一體,或是與濕潤的土地顏色一致,絕不會如此鮮豔地暴露自己的位置。
並且此時,戰火紛飛,百姓食不果腹,就連動物,都缺少食物,可這隻鳥兒的毛卻油光水滑,不像是遭受了飢餓的樣子,一看就是受到過精心的飼養,最為關鍵的是,它並不像是本地會出現的鳥類品種。思考過後,許亨植心中警鈴大作,他幾乎是第一時間就確定了這一定是日軍派來勘探我方軍情的鳥。
如此隱蔽的偵查方式,幾乎可以説是天衣無縫了,可是許亨植並非常人,多年以來在戰場上的摸爬滾打磨練了他敏鋭的觀察力,他當即放下碗筷,下令全軍將士,立即停止進食,兩分鐘內收拾後勤集結完畢,違者按照軍令處置。
然而,此刻的將士都已經非常疲勞了,連日的急速行軍加上缺少食物,耗費了他們的體力,所以此次的撤退行動出人意料的遲緩,許亨植看在眼裏,他拼命地催促着。
如果此刻他們可以立即離開,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因為他忽然意識到,早上幾個士兵做飯時升起的炊煙也許也進一步暴露了他們的位置,所以這隻鳥兒才能來得那麼快。
可是上天卻沒有幫助許亨植,來勢洶洶的日軍在他們離開之前就火速追了上來,一直不斷的跟隨着他們,雖然當時我軍已經知道了敵人的動向,但因為部隊裏面缺乏糧食,再加上這些士兵們體力不支,行軍速度沒有辦法跟上大部隊,導致很多士兵都掉了隊。
許亨植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士兵,為了解救他們,他不得不留下來與日軍決一死戰,經過了數小時的苦苦掙扎,我軍最終彈盡糧絕,許亨植的軍隊不敵,他本人也不幸被擊中,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三歲。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許亨植一個將軍最為意氣風發的年紀。1929年春天,他與志同道合的伴侶金正淑結為夫妻,少年夫婦,恩愛甚篤。
可許亨植並未貪圖温柔鄉,金正淑更不是他的英雄冢,金正淑支持丈夫的抗戰事業,她從未抱怨過,為了家,為了國,無怨無悔,她深知,許亨植所進行的事業,事關祖國的危急存亡,上無能,下揭竿而起,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必定會到來。
可是許亨植還是死在了戰場上,從此上窮碧落下黃泉,二人不復相見。年輕的許亨植就此成為了死於這場戰爭中的無數冤魂之一。
泱泱華夏,四萬萬人民深陷日軍侵華的水深火熱之中,東三省淪陷、南京大屠殺,現在看來死於這場戰爭的只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可是,在七十年前的中國,他們也是雙親疼愛的孩子,也是伴侶至死不渝的愛人,也是幼童深深依戀的父母...
無數將士的血和肉,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勝利,無數普通百姓的無言堅守,支撐了中華男兒的無悔報國之路。許亨植對鳥兒的警惕,他下命令時的果斷,也折射出了我國軍人戰鬥條件之艱苦。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進入中華民國的我們也無法擺脱積貧積弱的境地,炮火槍藥不足,軍事實力遠遠無法和成功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相比,我軍甚至經歷過使用小米加步槍進行戰鬥的窘迫境地。
硬件太差,迫使共產黨的將領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用盡各種辦法,時刻警惕戰場的動向。
此刻正在享受平靜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是否還會記得先輩做出的犧牲,“憶苦思甜”絕不應該成為一句空話。
我們不應該執着於仇恨,迷失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本心,但也絕不能忘記仇恨,忘記先輩們用鮮血鋪出來的康莊大路。
諸如許亨植一般的無畏戰士,抗日戰爭之中數不勝數,他們有的建國後被光榮表彰,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有的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裏,默默無聞。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聽我中華兒女絕不屈服與強權之下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