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可以自覺自律的,但孩子的自律並不是天生就會形成,而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引導與嚴格要求非常重要。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位小女孩的驚豔故事吧。
前不久,一名8歲小女孩因為一手印刷體字體爆紅網絡,網友大呼:爽死強迫症。
視頻中女孩小小的手抓着一支筆,一筆一劃認真地完成作業。
寫的漢字剛健柔美、字字有力,彷彿真的就像打印出來的一樣。就連數學作業中的數字和圖畫也是工工整整,讓人看得賞心悦目。
媽媽説:“女兒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只是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自律性比較強而已。”
不少網友看了酸溜溜地留言: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説: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脱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或許只差了“自律”這個距離。
一、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需父母的引導
自律的孩子往往都很優秀。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學習成績不錯、有着巨大潛力的孩子,都有着非常不錯的自律能力。
這種能力,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經常有家長抱怨:
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着,電腦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沒耐心,報的各種興趣班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愛偷懶還拖延,真是拿他沒辦法了。
也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娃,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做到自律,有的孩子卻需要父母耳提面命才能完成呢?
確實,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上文的小姑娘一樣自律,孩子天性貪玩,制定的計劃很多時候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很多父母不明原因,着急上火時便為孩子打上“愛偷懶”的標籤。
其實未必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着急、不知道這個事情的重要性,而可能只是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孩子的自律也並不是天生就會形成的,而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每個愛拖延、不自律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家長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引導對孩子來説非常重要。那麼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呢?
二、孩子討厭被粗暴的委派任務
? 產生牴觸情緒: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説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以後找個門洞躲着,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矇騙父親説:“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着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 解決方法:
? 解決方法:
? 解決方法:
?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裏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着孩子入門,制定規則的時候,要儘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們更傾向於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牴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三、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
? 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説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脱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説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一個8歲的小男孩,從小在國外長大,後來跟媽媽回國接受二年級教育。入學測試的語文試卷正反兩面,小男孩做了一個半小時,只填上了一個空。
孩子很沮喪,為了幫助孩子,媽媽想到了一個方法。她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計劃,慢慢來,清清楚楚地講每天要學習多少個漢字,默寫多少個拼音,讀幾遍課文列了出來。
所以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的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關鍵在於肯開始第一步。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當孩子完成一個大的目標時,父母可以先把它拆分成小的計劃,一項項完成。
後來這個孩子非常有信心地對媽媽説:“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追得上!”
果然,他不但追上了,還超越了所有人,第一學期結束,男孩考了全班倒數第二。媽媽和他一起慶祝,居然不是倒數第一!第二學期結束,男孩考了全班第一,語文考了99分。
四、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
? 沒有一個很強的時間觀念: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時間管理,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同事張姐的孩子,趁着放暑假徹底地輕鬆了一把。
睡覺時間經常是不分早晚,原本只是想玩一下手機,卻玩得天昏地暗;原本只是想看一看電視,卻一發不可收拾……
結果自討苦吃,快開學了,孩子只能哭天喊地瘋狂補做作業。
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真的很難養成自律的習慣。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
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其實就是自律。
在一個名為“哈佛學霸超自律的一天“的vlog裏,我們可以看到學霸提前把每天的時間都做好安排,並把它記在了本子上,讓人一目瞭然。
早上7點45分開始,洗漱,早餐;
上午去醫院檢查和上課;
中午和朋友相約午餐,看一會兒書;
下午和教授的互動和完成作業……
他有條不紊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並自豪地稱這是很成功的一天。
時間總是公平的,我們選擇怎麼花時間,時間就選擇怎麼塑造我們。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時間計劃,剛開始時不用事無鉅細,先讓孩子養成掌控時間的習慣。
然後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行地填充內容,讓孩子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地寫下來,並每天自己監督完成情況。
五、孩子害怕成功之後,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説,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幹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着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小説、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閲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幫孩子學會自律,就像給孩子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自律會內化為孩子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他努力的動力。有了這種力量,孩子會自發、主動地克服困難,也會坦然地接受失敗。
自律,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一切好的習慣有待養成,願我們能成為孩子精神上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