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會對他們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你想讓他成為怎樣的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誤解,把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如果孩子沒有向他們指定的目標趨近,他們便會用言語或眼神打擊孩子。這樣無疑對孩子的傷害很大,他會從小生活在一個高壓環境之中,明明自己試着努力過了,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最後還要接受父母的二次傷害,這樣成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很自卑。
父母的教育高度決定孩子未來
中國的教育大多是打擊式,都説“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當孩子一遇到問題,就用打罵解決,這樣其實是最壞的教養方式。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的內心世界建設沒有完整的體系。
科爾伯格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其道德判斷標準以及道德發展水平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第一個水平在孩子4-10歲,這個水平的第一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害怕懲罰,打破了家裏的物件因為內心的害怕往往會產生擔憂,很容易導致他們為了不受懲罰就選擇撒謊來掩藏自己。
這時候如果家長給予恰當的引導,講道理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哪裏錯了,而不是一味責罰孩子,這隻會讓他們的內心受更多的傷害。
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定向階段,他們只會把對他好認定為道德評判標準。媽媽給他買愛吃的東西,他們就認為媽媽是愛他的,相反,老是打罵他,他便會認為這個人是不喜歡他的。
所以,總是對孩子不聞不問或者過多責備,會在孩子心裏產生不好的影響,認定父母是因為不愛他才罵他。
第二個水平是習俗水平,在孩子10-13歲時,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更深的發展,他們也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斷準則,更多的內心想尋求他人認可定向階段。
大人們在這個階段更容易對定義一個“好孩子”模板,即告知孩子做些什麼才能成為大人心目中的驕傲,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更多向大人所想的模樣靠近,因為他們想得到他人的肯定,通過取悦他人來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卻不給他相應的支持和肯定,孩子也發現自己沒有成功取悦他人,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通過反抗家長的要求來展示內心的不悦。
到了第二個水平的後一階段,他們更會遵循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當他們違背社會規則時,會感到特別的良心不安和道德上的拘束,例如在學校裏沒有遵守規章制度時,他們會覺得在學校裏會受到他人的另眼相待。
學會與孩子交流
家庭也是社會的小縮影,孩子在家中是如何與父母相處,在學校就會以同樣的方式與老師、同學相處。假如一個家庭的氛圍是互通有無,家長有事便會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不是與孩子角色分明。
跟孩子相處,得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孩子的話語溝通比用一個大人的口吻命令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他們也更願意聽你的話。
第三個階段,後習俗水平,在孩子13歲以後,這時候,孩子的智力發展以及社會閲歷的增加讓孩子們更懂得邏輯思維的運用,他們知道所謂的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會為規則加上自己的理解,他們會開始認識到更深層次的思維,如人的生命價值高於一切等理論。
通過道德發展水平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身為家長,不應該只為了讓孩子成才就強加給他們不屬於年齡段的思想。
凡事應該多考慮孩子,想想自己的話語他們能否接受,孩子不能因為他小,而對他處處指責刁難,不要用一副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為孩子安排, 學着與孩子們建立屬於你們特別的親密關係。
在生活中,多跟孩子做朋友,當他們煩惱時可以當做好朋友為他們解答煩惱,進行平等的溝通孩子才會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告訴你。別讓你説不出口的愛,變成孩子難以癒合的疤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