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三國·談天説地·第180期 文/無常奉天玉)
曹爽,字昭伯,是曹魏大司馬曹真之子。眾所周知,曹真是曹魏名將,曾兩度抵禦諸葛亮北伐,戰功赫赫,而且為人低調,從不恃寵而驕,是曹魏的頂樑柱之一。可是曹爽不但沒有遺傳其父的才能,還沒有遺傳其父的美德。他被選為託孤大臣,官至大將軍之後,驕奢淫逸並禍亂朝綱,想要伐蜀積累戰功也大敗而歸。最終被他打壓了十年的司馬懿,抓住機會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其誅滅,其三族也被夷滅。在他失勢之後,他的黨羽一鬨而散,連何晏也反水,幫助司馬懿清查其餘黨。可是,這個時候一個頗有智計的人物,卻堅定的追隨曹爽的腳步而去,並最終遭到了司馬懿的誅殺。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大司農桓範。桓範是曹爽的老鄉,雖然地位不低,卻不受曹爽倚重。不過作為一個忠於曹魏的人,他對魏室宗親曹爽頗為認可,曾提醒過曹爽小心政變,只不過曹爽沒有放在心上。不過此事並沒有讓桓範脱離曹爽集團。當高平陵之變爆發的時候,他原本在洛陽城內,可是為了避免曹魏的大權被外族操控,他選擇了出城,直奔高平陵。這個時候,司馬懿曾對蔣濟道:“智囊往矣。”司馬懿所料不錯,桓範的確為曹爽提出了可行的建議,那就是挾持天子前往許都,並召令天下的兵馬討伐司馬懿。只不過曹爽認為司馬懿想要的,僅是自己手中的權力,而非自己的性命,沒有采納桓範的建議,而是選擇了投降。結果曹爽賭錯了。《三國志》記載:“於是(司馬懿)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意思是説,曹爽自己被夷滅了三族,桓範也受到牽連,遭遇了同樣的下場。
不過,所謂夷滅三族,桓範的後人卻並沒有完全被誅滅殆盡,其中一脈不但逃出生天,還在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身居高位,並奪了司馬氏的江山。當然了,他們出仕和篡奪的,並非繼隨自曹魏的西晉,而是東晉。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奪了司馬家江山的人,名叫桓玄,他的父親桓温曾在東晉身居高位,曾行過廢立之事,只不過受到了當時王謝等大家族的制衡,沒有找到纂位的機會。到了桓玄時代,處境則更為艱難——朝庭因為他的出身問題,害怕他纂位,一直沒有重用他。據記載,他自幼時起,便博綜藝術,善屬文章,且形貌瑰奇,風神疏朗,是一個奇才。這樣一個人物,他自然不肯一生憋屈。於是他在被任命為義興太守之後,棄官而去,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等待機會,期間朝庭準備削藩時,他數次參與義兵,並尋找機會割據了荊州和江州。
公元402年的時候,已經三十五歲的他,終於等不及了,他以討伐叛亂並勤王的名義,率軍打到了東晉都城建康,並總掌國事,成為了一介權臣。次年十一月,身居大將軍高位,並已被封為楚王的他,則逼迫當時的皇帝晉安帝禪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桓楚政權。按理説,他通過多年的隱忍,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大志和父親的未竟之志,還奪了司馬家的江山,為自己的祖先桓範,報了殺身之仇,按照成王敗寇的觀點,應該被稱為梟雄,被當作勵志故事才對。可是如果我們瞭解一下,他登基之後所做的事情,便不會這麼想了。
隱忍多年並沒有磨礪他的性格,他登基之後,也沒有安撫民心,鞏固統治,反而驕奢淫逸,遊獵無道,沉迷於遊樂,從而荒廢了朝政。除此之外,桓玄還不顧多年戰亂,要求重新修建宮室,當時的百姓更加的民不聊生,不願接受他的統治。於是公元403年十一月才登基的他,到了404年二月便受到了東晉舊將的討伐,此時距離桓楚政權建立,僅三個月的時間。更可悲的是,討伐他的義兵,二月二十七日起事,三月二日的時候,他便屢戰屢敗,堅持不住,率領親信西行,打算逃往蜀地,五月二十六日,則兵敗被殺,時年三十六歲。也就是説,他從登基到身首異處,僅歷時半年的時間。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桓範是一介大才,只不過錯隨曹爽,才招致了滅門之禍,他的子孫後人,能夠逃出生天,並在司馬家族建立的政權中身居高位,實屬不易。至於桓玄,他有才能,與有抱負,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纂奪大權,可見其能,然而他能為權臣,卻並非梟雄,絕類董卓,因此即便是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最終登基為帝,也不能長久。不知假使桓範死而有靈,他會欣喜於桓玄為他報了大仇呢?還是會憤怒於桓玄的驕奢淫逸,昏庸無能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