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為健康城市“畫像”

    8月28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正式啓動“城市健康指數”評估工作,依託“大數據+大健康”為健康城市建設精準“畫像”。

    健康城市概念由來已久。20世紀90年代,伴隨着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全球各地的城市建設逐漸由狹義的公共衞生理念向廣義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世界衞生組織於1994年首次提出“城市多維健康”概念,並於1996年公佈“健康城市10條標準”。

    1994年,北京市東城區和上海市嘉定區率先成為中國最早的健康城市試點,我國自此引入“健康城市理念”,並進入探索階段。

    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健康面臨着層出不窮的問題與挑戰。在此背景下,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基於健康城市研究基礎、跨學科研究能力、國家政策評估經驗、城市規劃長期實踐和大數據技術積累,在國家衞生健康委規劃司的指導下,以第三方機構身份獨立組織並持續開展中國“城市健康指數”研究工作。

    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姜勝耀在發佈會上介紹,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為此次“城市健康指數”工作專門組織了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專家顧問團隊。首批專家包括國家疾控中心、北大人民醫院、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公共衞生領域的專家,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健康城市領域的權威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表示,經過近一年的籌備、調研和專家論證,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在吸納健康中國行動和健康城市評價等指標體系基礎上,遵循“指標體系有邏輯、指標來源有數據、指標方法有支撐、指標結果有價值”原則,構建起特色的“城市健康指數”評估指標體系。

    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宇介紹,該評估指標體系共包括5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50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健康管理”“健康行為”“健康設施”“健康環境”“健康效用”5個維度,前4個維度代表健康影響要素,“健康效用”反映了健康城市建設的成效和結果,總體構成了健康成效與多種要素綜合考察的城市健康評估體系。在一級指標中,“健康管理”通過醫療保障、健康投入、健康促進及食品安全4項二級指標,評估城市政府對於健康相關事業的重視程度與治理水平,以及在醫療和人壽健康保險方面的消費支出;“健康行為”通過生活習慣、控煙、健康意識3項二級指標,從參加體育鍛煉、睡眠、抽煙等市民日常行為,以及輿情、信息獲取等城市健康意識入手,利用新興的互聯網大數據開展評估;“健康設施”通過設施佈局、安全應急、交通出行3項二級指標,利用地圖數據評估城市內各類衞生與健康設施的密度、能力、覆蓋率、可達性等各方面指標;“健康環境”通過植被綠化、環境質量2項二級指標,關注城市綠色空間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正向影響,並從温度、水、空氣、公共場所等方面評估城市環境質量;“健康效用”通過健康水平、體質狀況、慢病防治及傳染病防治4項二級指標,從健康結果出發,瞭解市民的身體健康狀況。

    在三級指標中,僅有20個指標為來源於政府統計及相關部門專項數據指標;其餘30個指標中,15個來自地圖及遙感大數據指標,15個來自社會、商業大數據指標。“這些指標是經過層層篩選和反覆論證後確定的,綜合考量了指標的相關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通過綜合方法確定指標的權重,力爭能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每個城市的健康水平。”王宇説。

    尹稚説,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致力於將“城市健康指數”評估平台打造為開放性的大健康生態系統。“我們歡迎更多城市、數據源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入,打破‘數據孤島’,激發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數據紅利和健康紅利,推動健康城市建設邁上新台階”。

    據瞭解,“城市健康指數”第三方評估工作的近期計劃主要針對健康城市試點和部分國家衞生城市,完善評價體系;之後,計劃將評估範圍覆蓋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未來還將每年發佈城市健康指數總報告和若干專項研究成果,推出藍皮書,形成持續不斷的發佈機制。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1 字。

轉載請註明: 用大數據為健康城市“畫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