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近代作家郭沫若如何評價蒲松齡的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郭沫若評價蒲松齡

作為清代最為出名的小説家,蒲松齡的大名因為他潛心創作的《聊齋志異》等作品而家喻户曉,而因為他創作的鬼怪故事中包含的對社會現象的極大諷刺,所以他寫的故事也更加地深入人心,歷史上也曾經有郭沫若、魯迅等人曾經評價過蒲松齡,郭沫若評價蒲松齡的一副對聯到現在仍然非常出名。

郭沫若評價蒲松齡對聯

郭沫若評價蒲松齡的這幅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寫下這幅對聯的契機就是郭沫若在參觀蒲松齡故居時偶發靈感寫下的,這幅對聯不僅僅表達出郭沫若對蒲松齡在文學創作的創作手法上高人一等的技巧的讚賞,而且郭沫若的對聯中還包含了他對蒲松齡在抨擊社會現象的創作上的鞭辟入裏和勇敢的精神的讚賞。

除了郭沫若評價蒲松齡的一副對聯比較出名之外,魯迅對蒲松齡作品的評價也是經常為人所熟知的。魯迅在自己的一本《中國小説史略》中曾經提到過,“《聊齋志異》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這一評價包含了魯迅對《聊齋志異》的題材、人物形象以及創作風格的欣賞。魯迅評價這部作品的題材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描寫的都是鬼妖之間的事情,但是作品中的創作形象卻並非都是恐怖的妖怪,而更多是都是一些接近“人”卻又高出“人”的形象,蒲松齡在創作風格上則是通過寫這些妖魔之事來諷刺當時貪官橫行的社會現狀。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

蒲松齡是我國清朝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完成的鉅著《聊齋志異》是現存的我國最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説,其中很多故事到現在還廣為流傳,在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改編,深受人們的喜愛。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也就是一生都想通過自己的考試為官,為此他用了一生時間去考試,但是中期一生都沒有考中,一直到最後才是一個優貢,也沒有因為考試而成為官員。

蒲松齡之所以這樣熱衷於考試,是因為他受到父親的影響比較深遠,他的父親一生只是一個秀才,但是一生也在為考取功名而努力,但是因為自己沒有考上,所以就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他親自教導蒲松齡,將這一思想深深的刻在了蒲松齡的身體裏。

蒲松齡也有過輝煌,他在考取秀才的時候三項第一,一時間成為人們熟知的人物,名氣也由此開始傳播。但是他後來不知為何,屢試不中,在後來的五十年中,他參加了多次考試,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就是不能中舉。這讓蒲松齡的內心十分鬱悶,他一生都想進體制內,但是一生都沒有如願。

雖然蒲松齡一生都想進體制內而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才氣是有目共睹的,在當時他的才名也被當時的人熟知。尤其是他後來寫成的《聊齋志異》更是使他名流千古,到現在還影響着人們,成為一代偉大的小説家,這項成就比進體制內更為吸引人。

蒲松齡自號

蒲松齡是我國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的文言文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是現存的最為出色的文言文小説,其中的很多故事得到現代公眾的喜愛,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還經常能夠看到。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自號是“柳泉居士”,這就是蒲松齡自己取的號,關於蒲松齡為何給自己取這個號,還有一個故事。

蒲松齡一生都想通過科舉獲取功名,所以他年輕時候就開始在科場上努力,但是天不遂人願屢試不第,這對蒲松齡是很大的打擊。對文學特別喜愛的蒲松齡決定寫一部“孤憤之書”,通過談狐説鬼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鬱悶之情。

但是他自己的閲歷有限,聽説過的鬼怪小説很多,但是並不能形成一本書,所以他就決定要去“採風”,而他選擇的“採風”之地就是柳泉。因為這個地方距離蒲松齡的家很近,還有一個大柳樹,可供路過的人乘涼。

柳泉這個地方風景優美,也是南北往來過客的必經之路,在這裏擁有大批的人流,對於蒲松齡來説,這個地方是最合適的地方。因為蒲松齡家境貧寒,沒有多餘的錢在這裏做好招待,所以他只能一邊講課一邊採風。

因為柳泉這個地方為他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為他的最終成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所以為了紀念這個地方,蒲松齡自號“柳泉居士”,以此來紀念這個對自己幫助甚大的地方。


蒲松齡是什麼家

《聊齋志異》是耳熟能詳的一部小説作品,現在的諸多影視劇的故事都是沿用的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這個故事被改變為電影和電視劇很多次,深受人們的喜愛。《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那麼蒲松齡是什麼家?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文學家。説他是著名的小説家,是因為他寫了一部流傳千古的小説《聊齋志異》,説道他是著名文學家是因為,蒲松齡除了小説以外,在文章和學問上成就也很高,是公認的才子。

蒲松齡小時候正值滿清入關,那時候是戰爭年代,所以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對蒲松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也為他寫《聊齋志異》奠定了基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大約在他45歲的時候成書,後來進行過多次修改。

《聊齋志異》的成就很高,魯迅先生評價《聊齋志異》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稱讚“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些都是當代文學家對於這本小説的評價,按照蒲松齡先生小説的影響和文學價值來看,這些評價絕對不過分。

而説蒲松齡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很深,他寫的詩成就也很高,還有很多是膾炙人口的;他還是寫文章尤其是駢文的高手,蒲松齡也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才子,所以稱為文學家也不為過。

蒲松齡別名

蒲松齡是我國清代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他出生於1640年,去世於1715年,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一部傳世鉅著《聊齋志異》,這部文學作品的評價極高,藝術水平也非常高。

.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是作者的原名,蒲松齡的別名是蒲留仙,留仙是蒲松齡的字,還有人叫他蒲劍臣,劍臣是他的另一個字。在古代人們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一般都不叫,因為這樣會感覺很生疏,他們都會在成年以後自己取字,這個字也是他們的名字,一般關係比較好的都要叫字。

蒲松齡為什麼給自己的字定為留仙和劍臣呢?這也和他的小説有關,因為《聊齋志異》是一本志怪體小説,其中説的都是妖魔鬼怪和神仙故事之類的事情,他為自己確定的字,就表現了這個意思。

《聊齋志異》耗費了蒲松齡許多年的時間,他在自己貧困交加的時候一邊教書一邊著述,在自己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將這部鉅著完成,之後的許多年中,他一直在對作品進行修改,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式。

《聊齋志異》的出版發行也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書成以後,蒲松齡沒有資金印製,也沒有人資助他,所以一直在小範圍內傳閲,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大範圍刊印。此書一出,立刻震撼世人,人們爭相購買,搞得洛陽紙貴,自此以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開始大範圍流傳。

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是從事文學創作,二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多次奔赴科舉考場。而流傳於世的蒲松齡的故事也都和發生在蒲松齡身上的這兩件大事分不開。

蒲松齡畫照

蒲松齡的故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曾經在通過秀才考試時拿到的連續三次的第一名。當時的蒲松齡正值19歲,為了通過秀才的科考已經參加了兩次考試,在之前的兩次考試中,蒲松齡都憑藉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的這場考試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後一場。按照清朝科考的慣例,考生答卷時必須採用八股文的文體,這種文體其實是很難發揮出考生真正的學識的,湊巧的是,這次開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詩人,出的考題也不同於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學色彩,於是蒲松齡就下決心不用八股文攥寫,在簡單構思之後,蒲松齡決定用一種文學的手法來寫一篇抨擊社會現象的文章,果然,這篇文章得到了當時主考官的大力讚賞,蒲松齡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併成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較出名的蒲松齡的故事就是他為了自己的創作在街邊擺茶攤的事。當時蒲松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謀求生機的他不得已在一個有錢人家裏做了一名教書先生。儘管如此,蒲松齡平日裏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寫故事。但是要滿足自己不斷擴大的創作需求,蒲松齡想盡辦法終於想出了在村口擺茶攤的方法。蒲松齡擺茶攤非常特別,過往的行人不論是抽煙還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錢,蒲松齡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夠講出一些給自己聽。這件事的堅持也讓蒲松齡獲得不少的創作素材,感人的《促織》一作就是在擺茶攤蒐集到的靈感。


蒲松齡是哪裏人

蒲松齡生於1640年,卒於1715年,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蒲松齡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代小説家,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所撰寫的志怪小説《聊齋志異》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短篇小説集,至今在世界範圍內還有很深的影響。

蒲松齡劇照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至今還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在諸多的影視劇作品中,經常會根據《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改編。其中有很多故事我們到現在還耳熟能詳,比如最為出名的《畫皮》,就是在《聊齋志異》中的。

蒲松齡先生是哪裏人?他出生在淄川城外蒲家莊,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松齡出生在山東淄博的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之中,他家以前的條件很好,但是從父親開始家道中落,到了蒲松齡時期,家裏已經非常貧窮。

在蒲松齡的老家山東淄博,現在建有蒲松齡紀念館,是人們為了紀念我國這位偉大的小説家而設立的,就在現在的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這裏也是蒲松齡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整個紀念館是清朝民間建築樣式。

蒲松齡紀念館現在已經有六個小院和七個展室,總佔地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因為《聊齋志異》最為出名,所以在整個紀念館中,體現的也是聊齋特色。現在的山東淄博也主打名人發展策略,蒲松齡就是當地的代表,現在蒲松齡還對家鄉的發展起到很到的作用。

蒲松齡婚姻

蒲松齡是我國著名的小説家和文學家,關於他的傳説有很多,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寫小説的人,所以他身上有諸多的傳説也不奇怪。蒲松齡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因為他熱衷於科場功名,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秀才。

蒲松齡塑像照

而對於蒲松齡來説,幸運的是蒲松齡的婚姻是成功的。説蒲松齡婚姻成功不是説他藉助妻子力量有什麼作為,而是他的妻子劉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人,作為一個秀才的女兒,劉氏接受了良好的女子教育,使她成為一個傳統的女性,最為不幸的是,她沒有文化。

蒲松齡的妻子是離蒲家莊二十多里的道口村一位秀才的女兒,蒲松齡家境貧寒,所以他要外出教書度日,而劉氏在家對公婆盡孝道,同時還要主顧孩子和蒲松齡的生活。她從年輕的時候就紡線、織布,由於這個因素導致她胳膊痛,胳膊疼成為伴隨一生的病。

蒲松齡家庭貧困,在這樣一個家庭之中,平時很難見到可口的飯菜,偶爾因為招待客人買一點肉,蒲松齡的妻子也不捨得吃,都要留給他。很多時候都是她留着留着就壞了,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要留給蒲松齡。

所以我們説蒲松齡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是人們認為這樣一個才子不可能和這樣一個女子生活五十六年,於是有人説蒲松齡還有一個夫人是陳淑卿,但是經過考證,這是假的,劉氏先於蒲松齡兩年去世,蒲松齡傷心不已。

蒲松齡後人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蒲松齡後人一共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從現在發現和可以查證的資料來看,蒲松齡女兒的相關記載是很難找到的,而關於蒲松齡的四個兒子的資料則有一些記載。蒲松齡的四個兒子中長子叫做蒲箬,第二個兒子叫做蒲篪,第三個兒子名為蒲笏,而第四個兒子則是蒲筠。其實,除了這四個兒子的記載之外,能夠從詩文中看到的還有蒲松齡的長孫也就是蒲箬的長子,姓名叫做蒲立德。

蒲松齡與兒子畫像

蒲松齡後人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蒲松齡無微不至的關懷,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蒲松齡早年忙於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親自教育他的的子女們因而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另一個原因則是蒲松齡的一生都沒能實現自己的對科舉和仕途的夢想,因而他就把自己想要取得功名的心思很多地寄託在了自己的後人身上。根據蒲松齡曾經寫下的《聊齋詩集》,從中間能找到20多首為了教育他的子孫而寫下的詩篇,這些詩篇的內容就是試圖教育蒲松齡後人在鑽研科考方面的技巧以及表達他呼籲子孫們博取功名的強烈願望,從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對自己後代教育的嚴格。

蒲松齡對後代的嚴格也並非沒有收穫,蒲松齡的長子蒲箬就曾經成功地通過了秀才的考核,之後還做了貢生,成為貢生之後當地的知縣還曾經為其親自題匾,雖然蒲松齡後人蒲箬並沒有在科考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但他在功名之路上比蒲松齡走得更遠,而且之後也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蒲松齡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