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蘇州外國語學校常熟校區的一段招生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一位工作人員(下圖最右)用英語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但她土味的中式發音辣到了不少網友的耳朵。"Glad to see you"被讀成"格蘭兔西柚","campus"則變成了"坎普斯"。這樣的塑料發音遭到了網友的瘋狂吐槽,還有人調侃:這英語水平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事發之後,還有一些學生家長在微信羣裏表示質疑。蘇州外國語學校本就應該比其他學校在語言方面更加專精,老師如果是這個水平,那麼學校的教學質量實在難以讓人放心。對此,學校老師解釋,視頻中的"老師"是負責招生的工作人員,不負責授課。儘管如此,作為學校招生辦對外宣傳的視頻,英語發音"土味"到中國人都聽不懂的地步,着實讓人覺得好笑又無奈。
除了嘲笑的聲音,也有一些網友對視頻中這位工作人員的口語水平表示理解。不管發音標準程度如何,敢於面對鏡頭大聲用英語講話,説明至少勇氣可嘉。畢竟很多人的英語老師都説過:"學習英語發音,一定要敢張嘴説話。"而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意識到,英語"聽説讀寫"四門功課中的"説",似乎已經被我們的教育體系遠遠拋在腦後。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正確發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我國的英語教育中,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中國的英語教學往往重視語法,高考英語中對聽力、閲讀和寫作都有針對性考核,卻沒有口語的相關內容。以至於很多人的英語能力只停留在了書面上,即便英語應試的成績看起來非常漂亮,卻難以開口説話交流。
"啞巴式"英語之所以成為我國特色,是因為英語教育在我國受到很多客觀條件制約。我國並沒有深厚的英語課堂基礎。2001年,教育部才第一次正式出台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大綱。可以説,英語普及進入學校課堂成為主課只有短短20年的時間。而許多英語老師自身的英語水平也很有侷限,有條件聘請外教的學校更是鳳毛麟角。在有限的條件和應試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沒有被納入考試的口語,自然成為許多中國學生的英語短板。
另一方面,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英語作為全球流通的一種語言,不少其他國家非母語的人説英語也有較重的口音。比起日本、印度等常常被吐槽"説英語完全聽不懂"的國家,我國很多學生的英語發音已經相對標準。
現如今,很多中國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外教在英語課外機構也越來越普及。很多有條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從更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並想方設法為孩子創建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這都將對改善"啞巴英語"的情況大有裨益。
本質上來講,語言是一種為交流服務的工具。我們學習英語,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國門,與英語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因此,在日常的留學、工作中只要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其實無傷大雅,並不會受到英語母語國家人們的為難或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