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理得越多,你的孩子就越壞!別讓你的不守紀律扼殺了你孩子的未來
每個寶寶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訴求。但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有疑惑:我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管孩子,對孩子無論大小事情全包乾,為什麼孩子還是無法達到我的要求,總是一副無所用心、懶懶散散的樣子?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為何家長管的越嚴,越多,孩子反而越叛逆越懶散呢?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以下三種“管教”,很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會沒有責任感,懶散心態。
錯誤的三種“管教”方式
1.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會削弱孩子獨立自主管理的能力。子女在父母眼裏,永遠都是孩子。有些父母,孩子即使上了中學,甚至大學,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包乾,都過度干預,無論是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這些小事,還是報什麼課外班、穿什麼衣服等大事,家長無孔不入,無不參與,無不干預。
久而久之,孩子就對父母產生依賴性,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鍛鍊和提高,變得不愛動腦筋,對待任何事情,特別是生活上的事情,會懶得操心。
2.過度獎勵
過度的獎勵會破壞孩子內心的熱情以及內在的積極性。一些家長秉承“少批評,多表揚”的教育理念,認為表揚和獎勵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但獎勵若沒用到刀刃上,用的不對,就會產生負面效果,會適得其反。如果父母總是把獎勵作為一種手段來激勵孩子做事,那麼久而久之孩子會渴望將來做的每件事都能得到獎勵。反而不重視自己做事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做事情也不會徹底投入,逐漸失去了對某些行為或學習的內在動力和熱情積極性。
3.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們為自己負責的機會。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餓了會追着他們去吃飯。他們害怕孩子耽誤學習和努力工作,所以不讓孩子參加家務。。。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愛子的心是非常關心它的,這是沒有錯的。然而,家長的過度保護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實際上傷害了孩子。這樣的孩子將逐漸失去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的機會。當他們長大後,他們會避免困難,喜歡逃避責任。
如何正確的育兒?
多放手,培養孩子自主意識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逐漸對孩子放手,少一些干預和控制,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同時,孩子犯了錯,家長不要急於插手、急於糾正,家長也應該允許失敗,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和改正他們的錯誤。家長可以先從協助、指導和督促,逐漸過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選擇。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孩子獲得自我控制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我管理的決心和意志。
不放任,樹立孩子規則意識
放手但不意味着放任,家長要樹立孩子正確的規則意識,而不是任由孩子我行我素,允許孩子擁有無限的自由。家長要給孩子明確自主的範圍,哪些是底線不可觸碰,哪些是可以適當放寬,哪些是需要限制的。如作息習慣,家長要確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切忌不可讓孩子晚睡賴牀,如果家長放任不管,孩子不僅精神狀態會出現問題,上課會發困,影響學習,而且會讓孩子養成懶散,不勤奮刻苦的心態。
因此,家長應該加強監督,幫助孩子加強對規則和日常規範的認識,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巧獎勵,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家長應該多使用內部獎勵,少使用外部獎勵。
通過積極探索和了解周圍的世界,孩子們就會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獎勵。如果父母能夠及時鼓勵肯定和給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這種獎勵就是一種內在的獎勵。
而外部獎勵,指的是為了讓孩子做某事而給予的物質承諾和獎勵。這種獎勵意義就不同了,變成了賄賂和交換,削弱了孩子的主動性,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這讓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由這些獎勵和報酬引起的。孩子會更加關注行為的結果,忽略行為的本身,就會對某些行為或學習逐漸失去興趣。
正歸因,引導孩子承擔責任
要進行內在的、積極的歸因,而不是外在的、消極的歸因。有些孩子考試沒考好,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抱怨老師不會教、這些知識點沒學過,這都是典型的外部消極的歸因,往往會造成寶寶推卸責任、逃避現實的不良影響。
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認真努力與否等都是自己能夠調節和控制的因素。這種歸因既是一種內在的歸因,也是一種積極的歸因。這樣的孩子學習動機必須是充足的,偶爾成績下降日後也會積極地作出調整。
當孩子表現出外部消極歸因的跡象時,作為父母必須高度敏感並及時引導孩子,不應該任由孩子推諉責任。否則,孩子的責任感會逐漸淡漠,慢慢地對待學習就會不上心。
這四種方法,家長都可以嘗試下。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育兒真理,每一種方法對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建議家長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針對性對去管教孩子,要記住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度,越過了就會出現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