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關於清北高材生湧入教培機構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大批量的清北名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家教培機構的首推名單中,一些教培機構甚至直接將‘清北’二字融入機構名稱中”。
照我的理解,對習慣於扯虎皮拉大旗的教培機構來説,這裏面不排除有誇張的嫌疑。此前也有報道,一些教培機構的“名師”簡歷是偽造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進入教培機構,應當也是一種事實。去年《勞動報》就報道,在上海,來自名校的90後畢業生們已經成為當地教育機構的主力。
吸引這些名校畢業生的,主要還是薪酬。去年3月份,一家機構在北大進行了校園宣講會,招聘大語文雙師主講、英語產品研發等崗位,寫明瞭年薪20W-40W。除了高薪,還有好的福利待遇。根據員工不同入職年限,子女還可以享受10餘款教育產品的折扣優惠。
深圳等城市的中小學高薪招聘清北等名校畢業生,一度成為熱聞。在我看來,雖然,與別的行業不同,教師是一個直接與“人”打交道的行業,名校生不能與名師之間劃等號。但是,名校生畢竟相對來説有更開闊的視野、更縝密的思維,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他們有一定的教育實踐的騰挪空間,也有望為教育領域注入新的氣象。
但是,進入教培機構的名校生呢?
教培機構就是直接為升學而存在的。近些年來,教培機構之所以火爆,得益於家長們身上有一種集體性的教育焦慮。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培機構的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無疑是用以幫助升學的一個個知識點,而不是其他。稱之為考試機器維修師,並不為過。
我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説,這當然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化的雙向選擇。但從整個社會、從教育領域等大的角度來考量,教培機構難以維繫一個名校生的價值。正如一位受訪老師所説,“如果大量的清北畢業生都進入教育行業了,那麼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努力學了這12年,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呢?孩子的目標都是以後準備成為培訓機構的老師嗎?”
説到底,這還是應試教育畸形競爭之因所結的果。
來源|晶報APP
記者:李躍